淑嘉對這門婚事不驚訝,她驚訝的是:“回京就辦?今年?那姑娘有十三了麼?”彷彿記得前年見她的時候年紀還小?十歲左右吧?唔,那也差不多了。
心中一動,那件事情正事藉機說一說了。所以他對胤礽道:“有件事兒,你還記得麼?那一回我說的,想叫孩子們晚些兒成婚。”
胤礽當然記得了,這是件大事兒:“怎麼?”
“弘晰也長大了,再過後年就是大挑了,曹家女兒明年十三?訥爾蘇年紀也不大,汗阿瑪這就定了這門婚事。我怕汗阿瑪來了興致,這一路再給弘晰定一門親事,要催著辦事兒。”
胤礽會意:“我與汗阿瑪說去。”鐵帽子王都能有包衣岳父了,這事上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胤礽把過於年輕的人血氣未足、身體尚未長成這樣的理論基礎先搬了出來,說這樣對身體不好,孩子也容易早夭。
康熙不是傻子,聽了胤礽的說法也是嚇了一跳——聽著滿像這麼一回事兒的。
“依著你,就是要弘晰下回大挑之後再等三年?你是怎麼想到的?”
胤礽一頓:“要不是弘晰年紀漸長,我也想不到這上頭來。汗阿瑪知道的,這些事情,我咳咳,不是太上心的。弘晰快要長大了,太子妃給他備著諸事的時候,從成婚所用之人、物,想到了婚後有了孩子要怎麼照顧的事兒,頭生子要用什麼例,拿不定主意,過來問我。我們想總要比他叔伯們的孩子次一等,一來二去說出來的名兒都是……已經去了的孩子的,這才嚇了一跳……”
不用想了,你年輕時死了一串的兒子,你哥哥、弟弟家排行先前的兒女夭折了一串兒。皇子裡除了胤禔,胤礽長子長女,胤祉長子長女,胤禛長子長女……都掛了。再往下,也是各種死孩子,老五老七好一點,老十開始又是死了長子。
這折損率超過了六成。
淑嘉要是沒把握也不會攛掇著胤礽去說這個了。
“那一年,弘暘去了的時候,我們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多少天,度日如年。做父母的吃過的苦頭,總不想兒女再嘗一回。弘晰到下回大挑,也就十四,身子還沒長開呢。若是有合適的,留中了也沒什麼。早早相看,好好調…教,晚點兒過門,叫他們好好生養,少受點兒搓磨不好麼?”——太子妃原話。皇太子略作變動,跟康熙彙報了。
康熙聽進去了,胤礽說的話,甭管有理沒理,是有事實作依據的。何況他還找出了一點醫學上的道理呢?
胤礽回來長出了一口氣:“成了。”
“真的?”
“沒有十分也有七八分了。”
“那就好,弘晰是個好孩子,要順順當當的才好。”
還有啊,他十五叔比他大一歲而已……皇子首要的是開枝散葉,但是過於年輕時不易生孩子,更要保養身體,要等,一等到了時間,那就要急著結婚生孩子。若大年紀了,娶的就是嫡福晉,哪怕由於皇室的古怪規矩,先納了側,也不可能比嫡妻早進門多少,夫妻幸福指數就會高很多。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姐姐,太子妃真是盡力了。
往遠了想,如果在康熙這裡開始施行,到胤礽手裡做成了慣例,淑嘉也有把握能影響到弘旦,那就真是嘉惠眾人了。
各人自掃門前雪
知子莫若父,這句話放到康熙父子身上或許不算太過貼切,然而康熙對太子性情確實是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的。比如,他就知道胤礽對於子女婚姻上的事情不可能這麼細心,康熙自己作為一個男人,對於這種年紀與生育的關係啊什麼的家長裡短就不會很關注。他只是關注一下誰家沒孩子了,估計是妻妾有問題,再塞兩個過去。
想了一想,康熙就有了八分的數:大約是太子妃想起來的吧?
人就是這樣,對一個人印象好的時候,做什麼他都能給你想出個理由來,對一個人印象不好的時候,做什麼他都要懷疑一下。太子妃在康熙這裡的案底非常清白,印象也很好。所以得了一個關心庶子的考評。
同時,康熙也在認真考慮這個結婚時間的問題。
事實上,不論是皇室還是宗室,到了胤礽這一輩的時候,正式結婚的時候都已經比較晚了。康熙本人就是十三歲大婚的,但是頭幾個孩子死傷慘重。由不得康熙不考慮。
太子妃說得有一定有道理,而且,不單是父方的問題,如果母親的年紀幼小,恐怕於子女的身體健康也是有妨礙的。
康熙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家公主下嫁,都是十八以後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