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一點好。而且,我堅持認為,“生活類散文”,其真正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東西,倒不是那些“年輕、美麗而時尚”的文字,而是作者的“生命體驗”。
什麼叫“生命體驗”?說實話,我也很難說清楚。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生活的過程,就是生命的過程,而生活的體驗,往往就是生命的體驗。當然,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果跟人特別是跟自己的生存、榮辱關係越大,其“生命體驗”的成分就越強。
還是讓我們再看兩段引文吧——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今天,父親走了,我也老了,地也荒了。當我有幸重新踏上這片山坡地的時候,無限的感傷又湧上心頭。我知道,父親再也看不到這片山坡地了。接力父親的惟獨是我。我站在山坡地上,捧起了山坡地裡的一撮撮沙土,一陣痠痛鑽透心頭。(摘自《我家的山坡地》)
老章見這瓦椽如此粗大,他思忖:眼下生活艱難,何不把屋上的瓦椽都拆下來,一根鋸成兩片,這樣就可把多出的一半瓦椽拿到市上出賣,換作糧食,度過日子。然而,老章可說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瞭,當他把屋上的瓦椽拆下鋸開後,市上人都嫌這瓦椽太薄,不頂用,怎樣也賣不出去。老章失算了,苦苦地,他只好把鋸開的瓦椽重新釘上,弄得屋漏連夜雨,剩下的瓦椽也毫無所用。老章是多麼的痛心啊,他所幹的這件傻事,難怪人們在背後當作笑料。(摘自《灑在母親懷裡的淚》)
這兩段引文,它們背後所承載的生活,都與人的生存、榮辱相關,而作者所表達的感受,都直接或間接源自自身的生活體驗。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讀者的心靈是不會沉默的。
我發現,《十月放歌》裡的散文,特別是列入第一輯“故園風土”和第三輯“苦樂留痕”的文章,作者的“生命體驗”寫得相當深刻。這是《十月放歌》一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現在,社會上寫“生活類散文”的人越來越多,但寫法各種各樣。我注意到,有兩種寫法比較典型:一種寫得比較老實,像記“流水賬”,文章大可“快讀”、“跳讀”,缺乏令人駐足的地方,讀後印象不深;一種寫得比較花哨,有的甚至故作神秘狀、深沉狀,生活本來面目被遮蔽,文章很難看懂,讀後腦子一片糊塗。說實話,這兩種寫法,我都不喜歡,特別是第二種,我甚至感到很厭惡。我的看法依然是:寫“生活類散文”,作者最好把功夫重點下在“生命體驗”上。其實,只有經歷了“生命體驗”,才有可能觸及生活的本質和真諦,才有可能揭示生活的真相,而只有寫出並寫好了“生命體驗”,才會抓住和打動讀者的心,才會從根本上提升文章的藝術品質。
那麼,如何寫出並寫好自己的“生命體驗”呢?很慚愧,我是“半桶水”,在這裡就不敢饒舌了。好在,《十月放歌》裡有許多文章可作正規化,讀者諸君還是抽空多看看吧。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樂成馬車河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人格力量與人間溫暖
——讀張金宣《感悟人生》
近日,讀了張金宣寫的《感悟人生》一書,我忽然替自己感到臉紅。坦率地說,《感悟人生》一書所體現的人格力量和人間溫暖,讓我的文字顯得蒼白無力。
張金宣當過樂清縣常務副縣長和縣委副書記,後來組織上提拔他當文成縣縣長和甌海區區委書記,他卻概不接受,偏棄官為民。張金宣為何這樣做,當年許多人猜不透,我也一樣。但今天讀了《感悟人生》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張金宣是現代版的蘇東坡,一肚子“不合時宜”。不合時宜,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不敢多說,不過,我讚賞張金宣,至少他的人格是獨立的,在他身上,有一種挑戰並改造環境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正是當下我們的時代所熱切期待的。
在《感悟人生》中,張金宣不枝不蔓,平實地重述了一段驚心動魂的歷史—— 一九八六年,溫州地區驟然發生“抬會”崩潰事件,民間一片混亂。七月間的一天,平陽、蒼南兩縣四百多名婦女會員闖入樂清縣政府大院,她們哭天喊地,強佔辦公室,衝進食堂掏飯吃,好幾個人當場暈倒在地。見此情景,機關幹部紛紛鎖門離去,個別幹部甚至跳窗翻牆從後門逃離,而在家的縣五套班子領導則全部撤離到幾里路外的縣人武部防空洞作戰室裡,搞所謂的“商量對策”。就在這個時候,作者在書中寫道:“我決不能避開,如果縣領導全部迴避,會引起會員群眾更大的誤解和反感,場面就會失去控制並將導致嚴重後果。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從辦公室出來,派人把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