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而公司內部又沒有滿意的人選,正好有一個所謂的“高階人才”,看起來包裝(學歷、從業背景)得很好,感覺他可能會給企業創造價值,於是就引進了。結果這樣的人進來後,給科龍帶來了很大損失,留下一堆爛攤子。
總結教訓之後,科龍從2002年初開始轉變高階人才引進策略,一般不再透過獵頭公司找人,因為獵頭公司的包裝讓人辨不清真偽;複合型高階管理人才一般不對外引進,而是從內部提拔;更多引進的是高階專業型人才,這些人才進來後一般先從副職開始鍛鍊。專業型高階人才的引進,使科龍的人才引用的成功率達到60%…80%。
總結人才引進的經驗,科龍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幾點:首先高階人才的引進與企業本身的素質密切相關。如果企業本身素質很高,就可以識別什麼叫“高階人才”,並且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盲目崇拜和依賴高階人才,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其次,知道對方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再次,看其個人思想是否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最後,看其在職業道德上是否有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兩點。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變通規則:魯哀公救火知變通(15)
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人力資源的匱乏。透過人才引進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但也存在諸多風險。這些空投過來的人才,由於沒有經歷過企業的成長過程,與企業之間存在陌生、隔閡。一旦人才不能融入企業,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因此,人才引進,不可不慎。
清末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李鴻章,在從無到有創辦國家近代企業的過程中,啟用了大量的新型人才。其在選拔任用人才方面所做的實踐有失敗的地方,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他在選才標準上中西兼顧,這是必然,也是必需的。懂得西方的語言、技術、經驗,才能算是“新”的人才;懂得中國的國情、辦事方法,才能把洋務順利推行下去。
按照這樣的標準,李鴻章發現、選拔了大批兼通中西的優秀人才,例如留學歸國的馬建忠、羅豐祿、伍廷芳等。馬建忠是晚清著名語言學家,他曾赴法國留學,專攻法律、政治、外交,1870年被李鴻章招入幕府,幫辦洋務,曾至印度、朝鮮等地辦理外交事務,長期擔任輪船招商局會辦。羅豐祿早年留學英國,後來出任中國駐英公使,長期擔任李鴻章的機要秘書、海軍軍務秘書、翻譯。伍廷芳是清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曾兩度出任駐美公使,早年在英國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得大律師資格,1882年被李鴻章延入幕府,擔任李鴻章的法律顧問和外事代表。除上述三人之外,李鴻章招攬的人才還有馮桂芬、薛福成、鄭觀應、嚴復、盛宣懷、唐廷樞。對於唐廷樞李鴻章曾說過一句話:“中國可以沒有李鴻章;不能沒有唐廷樞”,可見其在洋務運動中的重要性。
另外,他在用人方式上唯才是舉,注重實效。李鴻章用人不太注重道德文章,而是注重人才的辦事能力和專業技能,講求實效。正如當代史學名家王爾敏所說,“其所注重的幕才,多為通達治體,瞭解洋務的任務,和廉正精明的循吏,著重於經世致用,凡有謀略而幹練,必受到賞識擢拔。文章道德,尚在其次”。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使李鴻章周圍聚集了大批卓越之才,如黃芳、應寶時、塗宗瀛、郭嵩燾、劉郇膏、郭伯蔭等。這些人出身複雜,既有科舉正途出身,也有非正途出身;既有傳統士大夫,也有新式知識分子。對這些人,只要有優點,有一技之長,李鴻章都量才使用。
洋務是李鴻章一生功業中的亮點。洋務運動的興起有其時代背景,也與李鴻章善於用人辦事是分不開的。其中西結合、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保障了洋務運動的順利展開,其人才觀點應有可取之處。
用人之道,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關係企業的發展大計,不可不深思慎為。新型人才、高科技人才不同於一般人才,因此在用人觀念上,除了必須掌握基本的原則,更強調領導者要有開明、解放的思想,打破框框,不拘一格。
多多溝通:李鴻章的辦事之道
職場中,員工和領導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樣,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就有利於工作的協調進行,減少摩擦,融洽人際關係。溝通產生互信,在不斷的交流和磋商中,容易達成共識。
但是在工作中,同事之間,尤其是上下級之間、不同部門之間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日常工作忙忙碌碌,工作頻率很快,人們不再願意接收太多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