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用來代替真正的卓越,前者的性是按照習俗的,建立在任意的基礎之上——這種傳統似乎是由較高的上層人士承襲下來,而又像“口令”一樣,可能會有所改變;我這裡所指的是“好正規化”。這類的卓越每次跟正牌的卓越發生衝突,它的弱點就暴露出來。更重要的是,“好正規化”一出現,“好見識”就離去。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counsels and maxims)(11)

除了跟自己以外,沒有人能跟其他人完全情投意合——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或是終身伴侶;個性和脾氣上的不同,總會帶來某些不和,雖然在程度上微不足道。那種真正的心境平靜,那種內心的完全安謐,是塵世上僅次於健康所能給予我們的最高祝福,只在個人獨處時才能夠達到,而要讓安謐成為一種持久的情緒,只有把自己完全置身於退隱之中;這時,如果這個人自身有什麼長處和秉賦,他的生活方式將是在這可憐的世界中最為快樂的。

讓我明白的說吧。不管友誼、愛情、婚姻是如何的親密,一個人完全要靠自己照顧自己,大不了可以向孩子求肋。在業務上,或是在情誼方面,你跟一般人愈是不需要接觸,你的生活就愈為理想。寂寞和獨處固然有其各種壞處,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馬上一一感覺出來,至少我們能夠看到它們的藏身所在;另一方面,與人交往就包藏著陰險奸詐;在表面上我們可能獲得愉快社交的消遣,帶來的卻往往是無法彌補的大禍害。年輕人應該很早受訓練能夠獨處;因為獨處是快樂和心境平靜的一個來源。

這麼說,一個人若能面對自己,獨立自處,好處是無窮盡的;西塞羅甚至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完全能夠自立、並且具備獨特才能的人,不可能不生活非常快樂(見氏著《似非而是集》ii)。5(5:‘it is impossible for anyone not to be perfectly hatppy who depenes entirely on himself and possesses in himself alone all that he calls his。)一個人愈有獨立的才能,別人對他的重要性就愈少。這種自足的感覺,讓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至於為了跟世人相處而作出相當的犧牲,更別說實際上剋制自己去積極參與那些活動。一般人喜歡社交,能跟人相處,是出於相反的一種感覺——他們容易跟別人相處,不容易跟自己相處。此外,這個世界對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並不敬重,世人要敬重的完全是不學無術之輩。所以,一些人的隱居就能說明他們擁有特異才華,或者說他們隱居是擁有特異才華的結果。因此,自尊自重的明智之士都把自己生活的必要條件加以限制,以便保持或擴大他的自由,但因為每個人必須跟世人有所往來,他就把深交儘可能的限制到最少。

我已經說過,人們因為忍受不了獨處而對人和氣友善。他們變為討厭自己。內心的空虛促使他們與人交往,才往外國旅行。他們的心智沒有彈性;因為心喬缺乏自身的活動,他們就努力給它一點——例如,靠喝酒。多少人酗酒就完全由於這個緣故。他們一直在尋找某種刺激,尋找他們所能忍受的最強烈的刺激——與他們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的興奮;如果他們沒有友伴,他們的心情會下沉,墜毀入可悲的沮喪。*(*大家都知道,我們比較能忍受大多數人都遭受不幸。沉悶無聊是大多數人都遭受的不幸,人們就結合在一起,予以共同的抵禦。對於生命的喜愛,說到底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同樣的,我們響往社交的衝動,並不是由於我們喜愛社會,而是我們害怕獨處;我們尋找友伴,並非完全由於跟友伴相處時之可愛,而是出於獨處時的可怕的壓迫感——自我意識中的單調沉悶——我們意圖躲開。我們會做任何事,甚至於忍受不良的友伴,以及所有社會都會加諸個人的約束力,這種約束是相當大的負擔。但如果厭惡社會超過對獨處的厭惡,我們就會習慣於獨處,能抗衡獨處所帶來的切身影響。我們不再認為獨處是壞事,我們就會舒適的安定下來,而不渴求與人交往——這種結果,部分是因為我們對於友伴的需要只是間接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獨處的好處。)這些人的自身,我們可以說,只具備為人的條件的不止部分;他們需要相當多的人數,才能湊出可觀的份量,達到自覺夠資格成為人。優秀的人(就“人”的充分意義言之),並不代表某小部分,而是指整體;他本身是完全的。 。。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counsels and maxim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