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這些就可說是那些事況的結果、它們的外在表達和測度它們的準繩。因此,對於我們在一生的重要關鍵時際的想法,我們應該仔細地保留下來;這一點,寫日記能起到大作用。
(9)做到自足,充分自立,無所希求,能說“所有我的財物我都隨身帶著”3(3:all my possessions i carry with me 。)——確實是獲得快樂幸福的主要條件。因此,亞里士多德所說“做到自足就是快樂”(《幸福倫理觀》VII。2》,是值得我們常常回味的。法國著作家申富特的一句妙語“快樂不是容易的事;在我們自身之中很難找到,在別處更不可能找到”,我已經把它作為題詞放在本著的扉頁,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除了自已以外,任何其他人都不完全可靠;必須跟他人交往所帶來的負擔和不利,危險和苦惱,不但是無從算起,而且是不能避免的。
追逐名利、作樂、過高階生活,是通往快樂的大錯特錯的途徑:因為這麼做,是企圖把我們苦難的生存轉化為一連串的欣喜、高興和歡樂——這種過程到最後一定會變為失望和妄想;就此點而言,可以相提並論的是它帶來的必然伴奏:大家彼些說謊。4(4:正如我們的身體為衣服遮蓋,我們的心靈根本就隱蔽於謊言的幃幕背後。幃幕總是存在的,我們只能有時透過幃幕猜測他人的思想,如同我們看人家的衣著外觀而獲知他們的體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counsels and maxims)(10)
社會的生存有其必要條件,是以所有的社會都必然要求其成員互相相容克制。這就是說,社會愈大,該社會的性質就愈為乏味。人只有單獨的時候可以顯露本色;如果他不喜歡獨處,他不會喜愛自由;因為人只有在單獨時才有真正的自由。人在社會中一定需要剋制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如此;一個人的個性愈為獨特,他就愈難忍受與其他人交往所需作出的犧牲。我們或是歡迎孤獨、或是容忍和躲避孤獨,完全取決於每人的個人價值的大小而定——例如怎樣看待獨處時的可憐感,各人所受痛苦的全部重負如何;大智者喜歡把個人的價值估大;每個人,總之,都是不同的。
進一步說,如果某人在大自然的簿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的、無可避免的會覺得孤獨。如果他的環境不妨礙他的這種孤獨感,對他將會是有利的;因為如果他需要跟異類人士多作交往,那些人將會對他構成擾亂性的影響,不利於他的內心平靜;他們真的會剝奪掉他的個性,而不對他的損失給予補償。
人與人之間,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設定的差別程度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的社會忽視那些差別,甚至要把那些差別消滅;或者說,社會建立了人為的差別——階級和地位的分等——來代替,後者與上天所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顛倒。這樣安排的結果就把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數天賦卓越的人壓抑下去。見到這種情況,有才有識之士通常退出社會,這一類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是不可一世了。
在一個社會中,令人才大智人士惱怒的“權利平等”,因為這些權利直接導致人人可以自命不凡,那是大家都喜愛的;而在自然的情況中,才智上的差別就意味著所得的社會權力應該有相對的不同。所謂“理想的社會”,會承認任何類別的要求,可就不重視才智,把才智視為違禁品;人們對於各式各樣的愚蠢、乖悖和魯鈍,都需要表現出無限的耐心;具有才華得要獲得他人的贊同,否則需要完全深藏起來。智慧上的優越自自然然就會冒犯了人。
所謂理想的社會,最糟糕的不僅是給我們帶來我們無法讚美或喜愛的同伴,而且還不讓我們保持天性和本色;為了做到和諧,它強迫我們捲縮,甚至是完全變形。富有智慧的談話,不管是嚴肅的或是幽默的,只適合智慧型的社會;對於普通人,是徹底的對牛彈琴,要使他們高興,就一定得大眾化。這就要求我們作嚴峻的自抑;為了像別人一樣,我們得丟棄四分之三的智力。當然,享有友伴能夠彌補我們在這方面的損失;但是,愈有價值的人愈會發現所得支付不了所失,收支兩抵是負債;因為跟我們打交道的人,一般都是破產的——也就是說,跟他們交往所得,無法補償跟他們交往所帶來的煩悶、不安和齟齬,或是我們必然要做出自我抑制。因此,在大多數的社會中,願意獨善其身的人都會獲得實質的好處。
問題並不就此完畢。真正的、也就是在才智上的卓越,是不容易遇到的遇見到也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的社會就隨意採取一種虛假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