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在做工作的時候別人在學習而心急,而當他學習的時候也不會分心想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做好手上的一件事情,雖然事情很多,但效率很高,他的非智力因素很優秀,他知道如何揚長避短,各方面的功課學得很好。他說他只是把基礎紮紮實實地學好。發揮長處避免短處,可以把人生經營得非常精彩。
樊富珉:健康文明從“心”開始(7)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注重對孩子人格成長方面的關愛。生活技能影響他一輩子,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對人的影響更為重要。一個人成功要具備“智商”、“情商”、“逆商”、“創造智商”。智商是指聰明、智慧、推理、判斷。情商包括情緒和意志。包括瞭解自己,調整自己,管理自己,瞭解別人,和別人和睦相處。逆商即是不被逆境所嚇倒,能夠調整方向繼續前進。創造智商包括創造性、靈活性。這四個品質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狹義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廣義是指人生存的狀態,人充滿活力,潛能能夠得到開發,價值能夠得到實現,是滿意的實際的狀態。人的心理過程是心理的內容和形式,包括知、情、意,個性心理包括人的個性的特點和個性的傾向性,平時做事急、慢、情緒穩定的程度,表現出來的一些穩定的特點。我們講一個人的個性的健康,心理過程正常是一個標準。
衛生聯合會曾經提出,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是:1。身體、情緒、智力調和;2。人際關係適宜,在人際關係中能夠彼此謙讓,要有包容心,寬容理解和自己不同的意見;(這些內容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是很難的)3。主觀的幸福感。幸福感不在於你的銀行有多少存款、地位有多高,而是自己對生活狀況的感知和滿意度;4。在工作和職業中發揮自己的職能,發揮效率。我們對現實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變化的環境調整認識。自尊、自知和自我接納,最根本的是對自己的認識,如果自卑、自大,將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每一個人都非聖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善,知道揚長避短,能夠不因為自己有不足而擱淺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一個真正自信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善,接納自己的不足。
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有情緒,長久抑鬱、擔憂、害怕,就會心理不健康。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萬事如意,當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傷心失望,但我們要知道自己處在什麼狀態,讓自己走出來,而不是長久地悲觀失望。人格的完整,對生活的熱情、追求、嚮往,充滿希望,工作有效率,這是心理健康的標準,這是理想的標準。如果我們都做得很好,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在看心理健康標準的時候,要注意:1。心理健康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用發展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是高效的、滿意的狀態,心理不健康是不滿意的、沒效率的狀態。不健康是個持續的狀態,心理是否健康是連續的,不是涇渭分明——超過37度就發燒,沒有超過37度就不發燒,沒有這樣一個標準。心理健康有一個基本的標準,人際關係要和諧,自己要自信,這是我們的理想狀態。它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我們在生活中的基本標準是能正常地生活、學習、交往,就算有基本的心理健康,但這不等於不需要努力了,心理健康是每個人不斷追求的目標,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做出努力和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呢?臺灣一個心理健康教授提出幾點:第一是壓力,過度的壓力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過小的壓力也不是健康狀態,因為你會有牢騷,每天上班沒有什麼事情做,久而久之會不滿會煩惱,因為你不希望去浪費生命,希望做一些事體現你生命的價值。我們如何管理工作中的壓力,要了解壓力是什麼?我的壓力是否合適,是否需要調整?讓壓力變成動力;第二是自我,自我越清楚越自信就越能夠健康成長;第三是社會支援,人生在世會有朋友、家人、圈子,當遇到困難、矛盾時,有人體貼我們,關心我們,安慰我們,雖然不能提供實際性的幫助,但我們會感覺好很多。每個人會有自己的支援系統,如果一個人身單力孤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支援、陪伴,就很難成功。如果有人支援你,關心你,理解你,給你建議性的意見,你會比較好受,每個人都需要有支援的系統。社會支援既是分子又是分母,現在很多父母對子女一次次地袒護,讓孩子失去了實踐的機會,失去了在失敗中尋找經驗的機會,使他們脆弱,經不起風雨,見不得世面,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無法承受,無法面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