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牝牡之相銜,故曰牡龠。闔兩扉者,喻陰陽相紐。高巍巍者,即《參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結丹之所,如播種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結實,成熟可期,故名曰田。精氣微之微字,最宜領會,如易教之潔淨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盡其用。蓋丹道雖不外乎積精累氣而成,然徒知執著精氣之粗跡,將何以臻神化哉。
附註:後世丹書所言黃庭之部位,與本經微有不同,然大體無妨,可不具論。
第二章泥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頭頂中,針灸家名百會穴,乃腦也,為修持最重要之關鍵。當行功時,運周天火候,必後升前降,升到泥丸終,降自泥丸始,所謂還精補腦也。
夫腦髓之體極精,腦髓之用至靈,其成也,乃間接由元氣化生。其虧也,非物質直接所能補足。人當中年以後,每患腦力薄弱,常欲求助於助於藥,然藥無補腦之效。惟有修持功夫借陰陽升降之機,化生靈質,日積月累,方可使腦髓漸充,回覆原狀,或更覺勝,於是性有所寄而命有所歸。
引證《黃庭經》本文:
“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部'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園一寸處此中。”“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居腦中。”(《內景經》第七章)
“瓊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當中立。”(《內景經》第二十一章)
“保我泥丸三奇靈,怡淡閉觀內自明。”(《內景經》第二十一章)
“問誰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內景經》第十九章)
道法以簡要為貴。口訣雖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雖周身百節皆有神,惟泥丸之神為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並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當中央方園一寸處乃百神總會。修煉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無窮之壽。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別處,而居腦中。腦為人身之宰,得其之宰,則易為功也。瓊室即腦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腦室中央之神。名為夫人者,謂腦屬陰性,宜靜不宜動。靜則安,動則傷,本於老子守雌之義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氣、元神。恬淡謂節嗜慾,少謀慮。閉視為閉目返觀。此言保養腦中精、氣、神之法,惟在返觀內照也。誰家子乃內丹之喻名。內丹既結於下田,是不可不遷。遷將何去?即上入泥丸。蓋返觀內照,乃靜以養性之功,丹成上遷,乃動以凝命之術,作用雖異,道理則同。
第三章魂魄
自來言魂魄者,理論至賾,不可畢陳,挈其大綱,約有十說:
一、以陰陽論魂魄者。《禮祀》陳氏注曰:“魂者陽之靈而氣之英,魄者陰之靈而體之精。《淮南子》高誘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
二、以五行論魂魄者。《朱子全書》曰:“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
三、以五藏論魂魄者。《內經》雲:“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肺藏魄。”“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此言魂與神為一家,魄與精的一家,正合丹道東三南二,木火為侶,西四北一,金水同宮之說。
四、以鬼神論魂魄者。《禮.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氣即魂意。魂與氣古人常合為一談,如“延陵季子骨肉歸於土,魂氣無不之”之語,可見。
五、以動靜論魂魄者。《性理大金》引宋儒說,雲:“動者魂也,靜者魄也。”動靜兩字括盡魂魄。凡能運用作為皆魂使之爾,魄則不能也。
六、以升降論魂魄者。《朱子全書》曰:“人將死時熱氣上出,所謂魂升也,下體漸冷,所謂魄降也。”
七、以志氣論魂魄者。《朱子全書》引蘇氏《易解》曰:“眾人氣勝志而為魄,志勝氣而為魂。”
八、以思量與記憶論魂魄者。宋儒黃勉齋曰:“人只有個魂與魄,人記事自然記得底是魄,如會恁地搜尋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經營,魄主受納。”
九、以知覺與形體論魂魄者。《禮.祭義》陳氏注曰:“人之知覺屬魂,形體屬魄,如口鼻呼吸是氣,那靈處便屬魂,視聽是體,那聰明處便屬魄。”
十、以生成之先後論魂魄者。《春秋左氏傳》雲:“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後儒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時,人初間才受得氣,便結成個胚胎模樣是魄,既成魄,便漸漸為動,屬陽曰魂。
以上諸說,各有不同,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