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所有的惡都是無意識的果。你可以減輕無意識的果,可是除非你消滅它的因,你便無法消滅它的果。真正的改變發自內在,而不是外在。

如果你自覺受到召喚,要為減輕世間的受苦而努力,這是一件高貴的事。不過你要切記,不要一味地專注於外界;否則你會遭到挫敗和絕望。人類的意識如不經一次深沉的改變,世界的受苦就是個無底的深淵。因此不要只偏重於單方面的慈悲。對他人的痛苦或匱乏感同身受,和想施加援手的渴望,需要以一份深層的體認來平衡,也就是體認到所有生命永恆的本質,和所有痛苦的究竟幻相。然後再讓你的和平流入你的做為裡。如此一來,你就在因和果的層面同步下工夫了。

如果你正在支援一個以制止深度無意識人類的自毀、互殘、破壞地球、或者持續對其他有覺眾生暴行虐施為宗旨的運動,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切記:“對抗無意識和對抗黑暗”一樣徒勞。如果你試圖這麼做,相對的那一極就會因此強化而據地為營。你就會因為認同其中的一極而樹“敵”,反而讓自己被拖進無意識裡面。籍著資訊的散播來提升覺知度,或者頂多只行使消極的抗拒。不過你的內在千萬不要懷有任何抗拒、仇恨、和負面情感。“愛你的仇敵,”耶穌這麼說,這句話也有“不要樹敵”的意思。

一旦你在果的層面下工夫之後,就很容易讓自己迷失在裡面。你要保持警覺。你要非常非常地臨在。你仍需以因的層面為首要的焦點,以開悟的教化為主要的目的,以和平為你給予世界最珍貴的一份禮物。

第十章 臣服的意義

接納當下

你屢次提到“臣服”。我不喜歡這個理念。它給人宿命的感覺。如果我們老是接受現狀,就不會做任何改善的努力了。我總覺得個人生活和集體的進步不在於接受現狀的侷限,而是憑著奮鬥超越它們,進而創造出更好的。人類若非如此,如今還會住在山頂洞裡。我們要如何在臣服和改善之間取得折衷而有所做為?

對某些人來說,臣服也許有負面的涵義。它暗示了失敗、放棄、未能面對生命的挑戰、變得灰心喪志等等。然而真正的臣服卻截然不同。它不是要你對於你身處的情境做被動的忍受而無所做為。它也不意謂著要你不做計劃或不採取積極的行動。

臣服就是以隨順生命之流代替逆流而上,這個簡單又深奧的智慧。當下是你唯一一個能體驗生命之流的地方。因此,臣服就是無條件且毫無保留地接受當下這一刻。臣服就是棄絕對本然(what is)的內在抗拒。內在抗拒就是透過心理批判和情感否定對本然說“不。”當事情“出錯了”,也就是心智的索求或嚴苛的期望與本然之間產生差距的時候,便特別會振振有詞地喊出“不”。這就是痛苦差距。如果你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你就會知道事情時常是“出錯”的。如果你想要斷絕生命中的苦和悲,這正是你需要修習臣服之道的時機。接納本然立刻把你從心智的認同裡釋放出來,進而重新與本體取得連繫。抗拒是心智(頭腦)。

臣服是純粹的內心現象。它並不意謂著你不能從外面的層面採取行動和改變情境。其實你臣服的時候,不需要對整體情境照單全收,你要接納的僅僅只是那個叫做當下的微小片段而已。

舉例來說,假設你身陷泥沼之中,你不會說:“算了,我甘心陷在這裡。”認命不叫臣服。你不需要接受一個不愉快的或惱人的生命情境。你也不需要自欺欺人地說,身陷泥沼沒有什麼不對。不對。你全然地體認到自己想要脫困,然後就把你的專注縮小到當下這一刻,但是不用任何方式來給它貼上心理標籤。這意謂著對當下沒有批判,因而沒有抗拒、沒有情感否定。你接受了這一刻的“是然”(isness);隨即採取行動,盡一切所能讓自己從泥濘裡脫身。我稱這樣的行動為積極行動。它比發自憤怒、絕望、或挫敗的行動更具威力。你要拒絕為當下貼上任何標籤,持續修練臣服之道,直到你達成你所期望的結果為止。

我用一個觀想式的比喻來闡述我主張的論點。你晚上走在一條小路上,濃霧伸手不見五指。不過你拿了一隻強力的手電筒,在你前面切出一道狹窄、清楚的空間。濃霧就是包括你未來和過去的生命情境;手電筒是你有意識的臨在;清楚的空間是當下。

不臣服硬化了你的心理形式——我執的甲殼,因而創造了一個強力的孤離感。你周遭的世界,特別是人,因而被你感知成具有威脅性。想要透過批判摧毀他人的無意識驅力,和競爭、掌控的需求就升起了。甚至於大自然都變成了你的敵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