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同上卷20《法寶》南陽忠國師,一日喚侍者,侍者應喏。如是三召三應,國師雲:“將謂吾辜負汝,卻是汝辜負吾。”國師三喚,意旨正在於使侍者歸家穩坐。但歸到家園,與原真的本我相會談何容易。大慧頌此公案雲:
世路風波不見君,一回見面一傷神。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源別是春。 《古尊宿》卷47《東林頌古》
詩以仙女與劉晨阮肇旋聚旋別,喻人與真實的本我旋聚旋別。桃源仙境,喻精神的本源;返回塵世之家,喻人悖離悟境,入俗入塵。入俗入塵之後,再度尋訪桃源仙境,不可復得,喻人與本心相會是何其困難。守端上堂,見眾集,乃卓拄杖曰:“珊瑚枕上兩行淚,半是思君半恨君。”借用唐代劉皂《長門怨》成句,表示對迷子君歸鄉的殷切期盼。楊岐宗禪人頌此公案謂:“幾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遊子不歸空悵望,一溪流水落花隨。”《頌古》卷39無庵全頌禪師沾水拖泥,費盡心機引導遊子歸家,卻不見歸蹤,只得悵然凝望,看一溪流水漂送春天而去。在楊岐宗禪詩中,有很多抒寫回歸之感的篇什:
鬢髮已蒼浪,言歸恨不早。獨立秋風前,相思望江島。《古尊宿》卷29《清遠》
光景急如梭,賢明爭奈何。千林凋敗葉,一雁度秋河。風急砧聲遠,山高月色多。誰當此時節,解唱紫芝歌。《圓悟錄》卷8
這一類禪詩,大多將思鄉的環境設定在秋季,潛意識中受“悲哉秋之為氣也” 的悲秋意識影響。秋季萬木凋零,容易使人聯想到生命的枯萎衰頹,也容易觸動人悽惻的鄉情。也有的禪詩將思鄉背景設定在春季,則是為了使人生起遊子不歸、春光凋零的惋嘆:
頻頻喚汝不歸家,貪向門前弄土沙。每到年年三月裡,滿城開盡牡丹花。 《古尊宿》卷22《法演》
此詩宛然是暮春催歸圖。詩中以“弄土沙”喻學人流浪在外,追逐土沙般的糟粕。牡丹開了又謝,遊子仍迷途不歸,青春韶華被白白拋擲。
楊岐宗禪人對迷途不返的哀嘆,織成一曲曲如怨如慕的懷鄉哀歌。詩詞修養精湛的禪師們,化用古典詩歌意境,抒寫歸鄉的種種情境。“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風浪拍天流”《古尊宿》卷29《清遠》, “五湖煙浪有誰爭?自是不歸歸便得”《五燈》卷20《昭覺辯》, 化用唐代崔塗《春夕》“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全唐詩》卷679詩意,謂不歸的原因在於自己的迷執之心;“無孔笛,再三吹。哩哩羅,羅羅哩。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猶唱翠眉低。”《古尊宿》卷29《清遠》借用唐代鄭谷《鷓鴣》成句《全唐詩》卷675, 抒寫對無孔笛吹奏出的鄉音之眷戀;“海門山,長安道,茫茫煙水連芳草。樓頭客,馬上郎,一聽落梅悲故鄉。”《古尊宿》卷29《清遠》化用唐詩中經常出現的梅花落意象,來表示對故鄉的思念。清遠頌馬祖升堂百丈卷席公案:“掛得帆來遇便風,須臾千里到家鄉。臨門上岸逢妻子,歡喜情懷不可當。”同上卷34《清遠》以流浪者歸家見妻時的喜悅之情、安頓之感,寫開悟時心靈得以休歇棲息的喜悅,將悟道的感受傳達得尤為真切。
在楊歧宗人表達歸鄉主題的禪詩中,最著名的是法演的開悟詩。法演初謁法遠和尚,法遠說自己年歲已高,恐耽誤他的終身大事,指示他去參見白雲守端,說守端必能使他獲得最終的開悟。法演遵命參見守端,舉僧問南泉摩尼珠公案請教,遭到守端的呵叱。法演大悟,獻投機頌:
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古尊宿》卷22《法演》
參禪悟道,就是要“買”回這片幾度被“賣”出去的“閒田地”。圓悟指出, “威音已前空劫那畔,這一片田地巍然不動。及乎四生浩浩永珍騰騰,世界遷流死生變化,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動。以至三炎劫壞毗嵐風起,吹散大地猶如微塵,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動。諸佛出世,祖師西來,正為發明這一片田地。從上宗師天下老宿,千方百計施設方便,無不盡力提持這一片田地。”《圓悟錄》卷9 這一片“田地”是人的本心本性,是心靈的故鄉。法演的詩透過祖孫對答,表明佛性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只是由於我們不覺悟,馳逐他求,好似這片田地被多次賣出,最後終於將這片田地又買了回來,比喻馳求之心終於找到了安頓之處。此詩形象生動,寓義遙深,令人回味無窮。禪僧頌法演悟道因緣雲:
忍死叮嚀見白雲,一杯鴆酒十分斟。若教不飲空歸去,田地無由被陸沉。 《頌古》卷39竹屋簡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