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餘與鳳徵光謨痛哭入門,予乃驚悉其變,放聲大哭。久之,作交致祭並賦詩詞數首,以抒予哀。鶴徵循循禮法,勵志前途,親友皆欽其為人。忽遭斯變,聞者無不流1939年龍頭村彌勒殿二樓李權老先生過七十二歲生日。(董敏提供)
涕……李權:《年記·民二十九年》(未刊稿),原件李光謨提供。李光宇是跟隨李濟多年的遠房侄子,在外押運文物時收到芮逸夫6月5日昆明來信,信中寫道,“近一月中發生兩件大不幸事,吳均一先生之女公子及濟之先生之二小姐均因病不治。”得知噩耗,李光宇立即致電叔叔嬸嬸,“驚悉二妹不幸去世,真如晴天霹雷,伏乞叔嬸付之達觀勉抑哀思。”均一,即吳定良的字。所檔:考20—31、33。這件事對李濟是一次心靈的重創。6月2日那天,正值他的陽曆生日。與那個時代的洋博士一樣,李濟對農曆、中醫、戲劇、對聯和格律詩等國粹向來評價低調,但從此以後,他便不過陽曆生日。
這年9月10日,李濟致信傅斯年:“近日默察一切,頗覺博物院事可得一滿意解決,即以弟職讓與思成兄營造學社。想兄亦可同意,希與騮公便中一商。”騮公即指騮先,朱家驊字。所檔:李13—3—36。10月27日,李濟正式向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遞交了請辭信。11月10日,朱家驊回函:“博物院之籌備得兄主持開始即已佳善,至於考古組主任一事,自始由兄主持得有今日之名,且同事皆兄之老友豈可言辭,萬乞打消以上兩意。”所檔:考23—9。11月17日,李濟再致信朱家驊與傅斯年,“請辭並非求去,現此項人才已多,如梁思永兄學力見解必能勝任並可兼主博物院事,弟當集中精力完成過去應完而未完之報告,伏乞俯允是幸。”所檔:李13—3—2。
時局已不容李濟推辭。1940年秋天,日軍強渡汨水,突進長沙、株洲,先頭部隊抵達長沙附近。日寇兩支部隊似犄角,從宜昌和長沙威脅西南,逼近陪都重慶。前線的硝煙越來越濃,昆明上空的轟炸越來越密。10月13日,日機瘋狂轟炸昆明聯大,文化巷住宅無一倖存。同濟高職機械科的學生項瑞榮在一次空襲中被日本人在小壩附近炸死。同濟大學的建校計劃立刻停止,打算往四川遷移。龍泉鎮的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和中博院等單位都在醞釀搬遷。傅斯年希望這次能搬到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石璋如回憶:長沙會戰緊接而來、氣氛緊張,同時廣西邊區也與日軍有接觸,放在長沙、桂林兩地的東西都需要運回來,滇緬路卻又遭到英國人封鎖,情勢便相當吃緊,日本人飛機又常來昆明,雖然在鄉下的我們沒有看見飛機,也經常聽見警報,於是六月就決定再搬家,讓芮逸夫先赴四川考察,考察過後再決定地點進行搬家。
情勢一天比一天緊張,搬家之前就得預備裝箱。此時圖書館的書都上架了,各單位預備作事情也都已開箱,卻又要裝箱準備搬家,於是分別裝箱。比如說三組的銅器、陶器裝箱,是有規矩的,裝箱的王文林、魏善臣都是熟手。有的原先未開箱就維持原樣。已開箱的,就運用田野、搬家累積的裝箱經驗——用棉花、紗布將器物纏起。原先在安陽裝運甲骨的柳木箱子,箱子上頭已有裂縫,此時就得更換新箱。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219—223頁。1940年秋,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中博院和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由昆明遷往四川南溪縣李莊鎮的浩大工程。行前,各單位建立了嚴密的組織。從昆明發貨多少車,每車的貨物都有清單。史語所的人員參與押運,個個都有不同的遇險經歷。
8月,傅斯年致函川滇公路管理處:“請電令川滇公路所屬沿路關卡,對於本所遷川租用之卡車家車一體放行,勿予稽留。”押運員潘愨很快就有迴音:“軍事委員會運輸統制局(瀘州)藍田壩檢查哨屢次無理取鬧,故意為難。”旅途辛勞,如10月21日董作賓致石璋如的信中所言:“第一批眷屬車到了敘府(即宜賓),一路受了顛沛之苦。如有未來同人,最好緩上一月半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李方桂(從左至右)40年代在昆明。(李光謨提供)
月為好。因內人病,請代買魚肝油和溫度表。又,過畢節時,乞代買洋布數丈。”所檔:昆17—6—26。李莊的長江邊上。(石璋如攝)
其時,路上多有站卡,人貨不能混裝。史語所的家眷多是婦孺老幼,時值寒冬,長途出行艱難。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在得到傅斯年的報告後,立即商請相關方面予以解決,最後雲南方面同意從昆明開一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