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
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
。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讀解】
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
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至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顆失落的心;
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
著堅實的心理基礎。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無不勝
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下一篇(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盡心上
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後才奮發的,是平庸的人,至於豪傑
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自己也能奮發有為。”
【讀解】
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影響下,在領袖人物的率領下,的確可
以湧現出一大批奮發有為的人物來。
不過,按照孟子的觀點,要等到一定的時勢,一定的領袖人物出現後才奮發的
,還算不上是豪傑之士。真正的豪傑之士,是可以造時勢的人,是沒有領袖人物出現
,自己也知道奮發有為的 人。
當然,孟子所謂“興”,不一定非指改天換地、改朝換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
求個個都去做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奮發有為,樂觀向上。
說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強 不息,不要以“不能”為藉口,這也不為,那也不為。
只要人人奮發有為,個個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聖人出現才來拯救
我們呢?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下一篇(莫非命也,順受真正)
盡心上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
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
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讀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為之,德治才是根
本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這是德治。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這是法治。
德治法治雙管齊下,天下才能大治。
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點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下一篇(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盡心上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
童②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