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獄的人,當然,或許還有西門慶、潘金蓮 。。。。。。
然而,一旦他們知道羞恥,也就可以升遷煉獄,“浪子回頭金 不換”,說不定
還有一二上天堂的機會哩!
無恥至恥,免於羞恥。
下一篇(恥之於人大矣)
盡心上
恥之於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①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
有?”
【註釋】
①機變:奸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不以自己
不如別人為羞恥,怎麼趕得上別人呢?”
【讀解】
“我
一念之差
出賣了無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猶大羞愧難當,跟踉蹌蹌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樹下吊死了。 (《馬太福音》)
自從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偷吃了善惡果,羞恥之心便油然而生。人類雖然因此
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園,但卻獲得了在現實土地上生存的權利。
“知恥近乎勇。”(《中庸》)
縱使罪孽深重如猶大,羞愧而死,靈魂尚能獲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恥,以羞恥為動力,化羞恥為力量,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否則,一次無恥,次次無恥,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嗜痴成癖,那就萬劫
不復,無可救藥了。
下一篇(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盡心上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故王
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註釋】
①亟(qi):多次。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心上。古代的
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的學說,不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所以,即
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敬地盡到禮數,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相見的次數尚
且不能夠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讀解】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還是曾子所說的那個道理:“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五下》)他有他
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義。我有什麼輸於他的呢?這樣一想
,也就不把他的權勢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賢士能夠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當然,如裡王侯本身也能夠好善而忘勢,對賢能之士禮數有加,當成真正的朋
友而平等對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之,領導人好善忘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樂道忘勢,不逢迎拍馬,
屈從權貴。這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註》所說:“二者勢若相反,
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
下一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
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
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
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註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
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
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