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若不是六十四人的大槓,還請不到一撮毛,一撮毛撒紙錢兒比別人
撒紙錢兒都費。他隨殯總是帶著兩個徒弟替他提著竹筐,竹筐兒墾放
著紙錢兒,上頭蓋著一塊溼手巾。後頭跟著一群小叫化子,隨地撿天
上飄下來的紙錢,再用麻筋兒穿起來。一撮毛的徒弟們常趁人不備把
筐裡還沒撒的紙錢兒打塞給小叫化子們,等出了關鄉,到曠野荒郊,一
撮毛就向本家賬房伸手要錢補充紙錢兒了。此刻上不著村,下不著
店,賬房只有捏著鼻子讓他宰,託他代辦。他一會兒工夫把小叫化整
理好的紙錢兒又拿出來,現大洋也進了他的腰包。北平的槓房是別的
任何一省比不上的,東城最有名氣的是恆茂槓房,西城就是日升槓房。
北平管抬棺材的叫抬槓。別看抬槓的人一個一個髒兮兮不十分順眼,
不是行家還真當不了這份兒差。北平有句土話說:“抬槓比打職事兒
的掙得多。”
油槓包繩
依北平的規矩,十六個人抬的棺材夠不上用官罩(一塊綃片搭在
棺材上啟靈),二十四人抬的才將就用官罩。一般人死了最多用到六
十四人抬槓,皇妃用八十人槓,皇后用一百人槓,皇帝才能用一百二十
八人的大槓。抬槓的人要剃頭,穿靴子。大槓要現用紅漆和金漆重新
油漆,抬槓的槓繩要用新紅布重新縫裹(行話叫油槓包繩)。
抬槓的槓夫全是些好吃好賭的苦哈哈,剃頭錢早賭輸了,發的靴
子進了當鋪,等到啟靈之前,打香尺的人(總管)一檢查,只好臨時叫剃
頭挑子免費替他當街剃個一千二淨,靴子也只有替他們贖回再穿了。
晾槓演槓
槓房如果承應的是六十四人的大槓,十之八九必定油槓包繩,槓
房一定要在馬路旁邊寬敞地方鋪上新蘆蓆,把大槓和官罩陳列起來,
四角插上槓房的號旗。這一方面是替喪家擺場面,其實是給槓房做宣
傳。晾完槓後,要把大碗抬起來,中間用三紅碗盛上九分滿的水放在
官罩裡的託板上,抬著從一個牌樓到另一牌樓是一個來回。本家派人
跟著演槓,驗看一下這碗水溢位來沒有,當然也得另外給賞錢的。
如果用四十八人抬槓,就可以大換班了。所謂大換班,是九十六
個人分成兩班,一班四十八個人,用綠駕衣和藍駕衣、紅帽翎和藍帽翎
來劃分,一聲“換班兒”。立刻藍的全下,綠的全上,整齊劃一,真不輸現
在的儀仗隊。
北平抬槓的有一行規,棺材一啟靈,一直把棺材抬到墳地落坑下
葬,棺材才準著地,或者先在哪個廟裡停靈才能落地;假如中途落地,
這通喪事就算槓房的啦!
槓繩,不管是大扣或小扣一律都得是活釦,講究一抖摟就開。聽
說從前有一個德國人特地到槓房去學怎麼樣打活釦槓繩,後來把這個
打活釦的方法傳給了德國童子軍。
打香尺的
出殯不管是大槓或小槓都得有個總管,就是打香尺的人。一個打
香尺的人指揮幾十個人,既不叫一二三,也不喊口令,只憑他手裡一根
木棍兒,敲打另一塊紅木尺,把節奏分出快慢高低,就是指揮訊號。凡
是抬槓的左肩換右肩、右肩倒左肩、進退急徐或中途換人,全都靠這些
訊號,每個人也辨得很清楚,真不能不令人佩服。
出殯中當執事的人不需要什麼技術,所以人品很雜。當小囔兒的
一定要十四五歲的小男孩,在脖子上跨著一個紅托盤,上面鐘磬鼎彝
香菸繚繞,嘴裡一律喊著“哦”“唔”,還有一些架蒼鷹、牽細犬、拉駱駝
的人都要獵人裝束,也得有些威武勁兒。扛輓聯、打著十八班武藝的
就男女老幼兼收,這可以讓一班苦哈哈混上一頓窩窩頭吃,也算是積
德行善。
兩百四十個槓夫護送國父靈櫬
國父奉安大典時,靈櫬從西山碧雲寺到北平前門外東車站,是用
的一百二十八人大槓,由北平西長安街日升槓房承應。官罩是銀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