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喪事後再親自去謝,還附帶送
點茶葉表示道謝。
放焰口送護食
超度亡魂最注重放焰口,喪家只要能力所及,都要接個三,放臺焰
口。講究的人家要搭三面高臺,分“高座”和“鬼臉座”(即平座)來對臺
放焰口,喇嘛、和尚、道士、尼姑和居士各放各的。記得當年宣統業師
梁節庵先生去世,做“五七”時放了六臺焰口,一會兒轉咒,一會兒跪
靈,把孝子梁思孝整慘了。
和尚、喇嘛放焰口都要灑甘露法食,法食又叫護食,是蒸出來的大
小形狀不同、點上紅綠顏色的小饅頭。護食架子有的三層,有的四層,
頂上層有木寶塔,護食就供在塔門之前。護食一到,供奉靈前,焰口一
上座,茶師傅一請護食,男女吊者就可以來取護食,據說拿回家給小孩
插在床頭上,可以壓驚辟邪。在請護食之前,首座僧侶一邊唸咒掐訣,
一邊把護食掰碎,往月臺上擲,表示施捨甘露法食,讓孤魂野鬼來領
受。
另外還有一種叫傳燈焰口,事先由鋪派(和尚派來的執事)在經座
上按好兩條帶棚工的引線,各系一尊一尺來高的綵衣仙童,每人手捧
燈碗一盞,等焰口一上臺,孝家眾親都要繞著棺材而跪。焰口放到某
一階段,捧著燈碗的小仙童兢順著引線而下,送到靈前,由跪在第一位
的人接過燈碗磕個頭,傳給第二位。如此傳繞棺材一週,再將燈碗放
在下手仙童的燈盤裡頭,外線冉冉而去回到法壇,週而復始,叫做傳燈
焰口。據說這種傳燈可以燭照幽冥,接引亡人早登極樂。放一臺這種
傳燈焰口,比普通焰口價錢要高得多,普通人家辦白事是不容易看得
到的。
糊冥衣是一絕
北平的小戶人家遇到子孫滿堂的老喜喪,和尚一高興有用鑼鼓打
起花點兒,外帶唱小曲兒的。梅蘭芳唱《鄧霞姑》有一場放風滾焰口,
雖然有點兒唬人,可是這宗事也不能說真沒有。
提起北平的糊冥衣,真可以說是一絕。冥衣鋪門口的招牌大半都
寫著“車船轎馬”、“壽生樓庫”、“金山銀山”、“細巧綾人”,凡是天上飛
的、地下跑的、河裡浮的、草棵裡蹦的、樓臺殿閣、山水人物、一應家庭
用具,只要點得出名堂,他們就能惟妙惟肖地給糊出來。有一位老太
太一生別無所好,就是喜歡摸幾圈。她一過世,生前牌友公議要給老
太太糊一精緻小巧的蘇式麻將牌,讓老太太在陰間解悶兒。聽說這副
牌是請北平糊燒活兒的第一高手郭崽子糊的。看過這副牌的人說,如
果不說是紙糊的,誰也看不出牌是假的。
當年吳佩孚故世,隨從照著他生前用的一張上鋪夏布墊子的紫檀
炕床糊了一份兒紙的,擱在喪棚裡準備出殯的時候焚化。不料有一位
莽撞的弔客行完禮,一看棚底下有座炕床正好歇歇腿兒,一屁股坐下
去,炕床當然立刻報銷了。
—撮毛無人不知
凡是夠排場的喪事,就會有個一撮毛兒的人來當差。他一進門先
奔賬房,掏一個素封,上寫官吊四色,其實是秀才人情,一毛不拔。跟
著到靈前磕頭行禮,領份兒孝服靴帽。從此逢七有經懺,他是風雨無
阻,跟著用人吃中桌(北平辦紅白事,用人開四盆四碗席叫中桌)。這
位一撮毛兒先生可以說是北平六九城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究
竟姓什麼叫什麼,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據他自己說他叫王得勝,是藍
錠廠旗籍,年輕時候無知,喜歡用鐵標撂人家放在天上的風箏。久而
久之,他的腕力越來越強,索性專門給辦喪事人家撒紙錢兒了。
撒紙錢兒
全國各地只有北平出殯有撒紙錢兒這一說。靈柩凡是經過城門
洞兒,或是經過十字路口、路祭棚以及庵觀寺院,都要撒紙錢兒。
所謂紙錢兒,全是白報紙做的,碗口大小,中間榨個四方窟窿眼
兒。一撮毛隨殯撒一通紙錢兒,大概是合洋白麵兩袋半到三袋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