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提醒亡人。封棺完畢,大家再正式行禮舉哀。

孝服是筆大開銷

北平人辦喪事要印訃聞分告親友,料定至近戚友要在大殮前親來

探喪的,得先送報喪條去。報喪條都是單張的,用有光紙石印,寫明×

××於×年×月×時去世,擇於×日×時大殮;下款是××堂賬房稟

報,下注“交門房口回”,表示這是不吉之事,不能直達人家堂奧,右上

角還得用紅紙粘上人家地名和官稱。

此時孝子真正是罪孽深重,見了人無論尊卑長幼,就得磕頭,據說

頭磕得越多,越能給亡人免罪,說穿了也無非是讓喪家盡孝盡禮罷了。

孝子還要給親戚們送孝,有粗布孝服和細布孝服,關係越近的親戚穿

的孝服布越粗,關係越遠布越細。大戶人家尤其是旗籍發孝服也是一

筆大開銷。家裡下人無論男女一律發粗布一匹,男丁穿青布靴子,夏

天穿白葦褳,秋冬穿黑布秋帽。婦女各發一份兒自簪子。做七那天,

一念經,喪棚裡一片白色素服,真有莊嚴肅穆的氣氛。

開煙火奠酒

在喪禮中,接三這天舉行第一個大典。這時候靈柩安好了,靈位

加上繡寸蟒大罩,供桌前要供香燭長命燈,還供煙、茶、香花和水果。

第一桌供菜,要等姑奶奶來供,叫做開煙火,然後別人才能用祭席來上

祭。這一天,院子三面有臺階的月臺也搭起來了,地毯也鋪上了。供

桌設定一份琺琅燒素花的奠池,左邊放酒盅,右邊放著一把細脖子長

把兒的酒壺,下面放著一方黑布拜墊,上面蓋著一條紅氈子。

官客來弔祭,應當先把紅氈子掀起,然後跪在墊子上磕頭(鋪紅氈

子是孝家表示不敢當,掀紅氈表示吊者盡禮)。喪家有兩位穿孝服的

執事各在左右跟著跪下。左邊執事酌滿一盅酒,交給祭人,祭人舉杯

後把酒灑在奠池裡,把空杯交給右邊執事。如此三獻三叩首後起身入

幃,向孝子致唁,退出來就有招待人員招呼入座或入席了。

還有一種弔祭叫高奠,例如長輩對晚輩、有爵位的王公對一般官

吏或者皇上派的內監大臣來弔祭,都不行跪拜禮。他們要站在靈前奠

酒,就得高架奠池。這種禮儀到了民國十三年宣統一出官後,大家都

漸漸淡忘了。

念 經

北平有排場的人家辦白事都要念經,經分和尚羥、喇嘛經、道士

經、尼姑經還有居士經。經是論棚算,念三天經,放一臺焰口算是一

棚。喇嘛的唸經襯錢最貴。白塔寺、雍和官的喇嘛都應佛事,他們穿

黃緞子靴帽袍套,念起經來講究一口氣念二十來字,把臉憋得像紫茄

子一樣。大喇叭拉出號杆有一丈多長,大神鼓也有四尺見方。誰家辦

喪事一念喇嘛經,左鄰右舍就別想睡覺了。

念道士經講究請白雲觀的道士,他們戴繡花鶴氅黑緞子道冠,在

靈前一轉咒、一拜懺,神氣極了。

念尼姑經的以三聖庵最有名,出來應佛事的尼姑個個都是唇紅齒

白,頭皮泛青。年輕的尼僧念一棚尼姑經,襯錢雖然不多,佛事的名堂

可不少。北平有身份的人家最忌三姑六婆,請念尼姑經的並不多。

北平大小廟宇幾百座,大概半數以上都應佛事,超薦亡靈。要請

道高德重的高僧大都請法源寺、拈花寺的僧眾來超渡。如果講排場、

論氣勢,那要數北新橋的九頂娘娘廟了,他們是子孫院兒,不忌葷腥,

可以娶妻生子。住持心宸大和尚的嗓音洪亮,身材魁梧。他們念三天

經,棚裡掛的刺繡佛幡要天天換新。心宸每天必定親自拈香轉兩堂

咒,每轉一堂咒,換一堂繡花袈裟,的確花哨醒目,不同凡響。從前凡

是跟喪家有深交的,尤其是舅老爺姑奶奶一類內親,講究送經和送焰

口,事前都要打聽清楚,可別跟九頂娘娘廟的徑碰上了,否則相形之下

比不過人家。

居士經多半是跟喪家有交情的信佛朋友自動湊的一棚經,人數或

多或少,甚至茶水不擾。等到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