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釋,為了在鐵柱墩上更好地將繩索固定下來,古人採取了一個機智的辦法,就是讓鐵索在鐵柱上轉一個圈,讓它橫著要穿插一下,形成一個90度的交叉,也就是說對這個橋索的穩定,起著相應的作用。可以說就讓鐵索在上面打一個結。

從整體來看,它雖然起到一個控制的作用,但是顯然還不足以固定整個浮橋。因為黃河的河面在那個地方非常寬,永濟的上游就是龍門,黃河水在那兒流速非常急,那麼大的一座橋,你靠幾個鐵柱墩,它又不深,它也沒有底下的柱子,怎麼能夠拉得動呢,顯然它只是起著一定的穩定作用,真正的任務還是要交給鐵牛來完成。

但是,鐵柱墩的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位於鐵牛後面的七星柱,也讓眾位專家產生了疑惑。除了象徵作用外,它們在浮橋地錨中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實際功用呢?對此,諸位專家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假設。

張力:這六根鐵柱,每隔一米都有一個觸角,出來一塊、一小截,每隔一米左右有一個,總共有三個。有的專家認為這個觸角的作用就是當年把這個鐵鏈子纏在上面,觸角起著一個固定的作用。但是有的專家就不同意,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覺得他們治學還是非常嚴謹的,他們認為這個觸角是埋在地下起一個穩定作用的,埋在地下有點像海船的錨、錨鏈,它有三個觸角,當埋在下邊的時候,就不容易再晃動,不容易被拔出來。

神秘的鐵牛(4)

專家們把意見和看法都說出來後,經過討論和反覆研究,最後基本是這麼推斷的:橋鏈引到岸上來以後,先是穿過鐵柱墩,起到一個基本的固定作用,再引到四頭鐵牛後邊的尾軸上,纏上幾圈,主要的力量都在這兒吃著勁。那麼最後,多餘的鐵鏈怎麼辦,再纏到七星柱上。那麼,為什麼還要留一截多餘的?這個當時也做了一個推斷,因為畢竟是浮橋,而河水是有漲有落,水位一旦上漲會把浮橋托起來,橋鏈就會一下鬆了,如果不把這個橋鏈拉緊,那麼被洪水一衝,它這個弧度會造成很危險的狀況,那它這個承受力可能就經受不住了,就像一個弓弦一樣繃得太滿就容易斷,所以要及時根據這個水位的情況,要麼收縮,要麼放開。

根據種種推斷,鐵器群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但是對於張力和考古人員來說,要想把那座巨型浮橋的結構完整地展現出來,就必須研究清楚所有出土鐵器的用途。現在只剩下鐵山和鐵人了,它們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張力:鐵山的作用比較明顯,鐵山就像一個筆架,一個山字形所以叫鐵山。當時推斷也是對橋索、對鐵鏈也有一個引導的作用,讓這個鐵鏈,從鐵山的兩個凹處穿過來,也就是說鐵鏈上來以後經過鐵山,在鐵山上架一下,再綁到鐵柱墩上。

那麼問題就是鐵人,它們的身上,四個鐵人的身上,沒有牽拉鐵索的痕跡,它是幹什麼的,當時大家誰也沒有辦法,解釋不了。

樊旺林先生最先提出,是否眼前這四個威武的鐵人僅僅起到一種象徵的作用?因為四人有著不同的長相和服飾,因為這個黃河的蒲津橋是交通要道,確實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都有,所以認為這鐵人是泛指來往的人群。對於這個說法,大家還是比較認同的,因為確實鐵人身上沒有什麼物件和鎖鏈可以發生聯絡,所以可以說鐵人本身並沒有在鐵器群中。它更多的意義,可能是要用這個鐵人來表示人來控制牛的這麼一種想法。

透過對所有鐵器的研究,大浮橋的地錨群到底是如何排布、怎樣發揮作用牽拉橋索的,這個謎團已經解開。然而,一個新的問題困擾著張力和考古人員,浮橋到底多寬、多長?按照一般浮橋的結構,南北兩組鐵牛之間的寬度就應該是浮橋的寬度。經實測,兩組鐵牛之間為米,那麼浮橋寬度也應該在米左右。那麼,浮橋的長度呢?黃河的寬窄會時常根據洪水、季節的變化有所變動,因此無法從黃河的寬度判斷浮橋的長度。史書雖然對浮橋不惜筆墨,但基本都是“橋如長虹”、“勢侔神造”等抽象的讚頌,缺少量化的記載。唯一可供參考的是一位日本遣唐使園仁的記錄。他說蒲津橋長200步。按中國古代標準換算,約合360米。那麼這個數字是否準確呢?

張力:按照唐制換算出來,相當於360米。那也不短了,相當長了。但是有一個問題,他畢竟是一個日本的和尚,他記錄的到底準不準,這是第一;第二日本所說的步,是不是和當時唐朝所用的步一致,如果是一樣的,當然我們可以就這麼推斷,如果要不一樣呢?所以準確的橋長到底是多少,到目前也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