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問題暫時放下了。8年之後,第二次挖掘才正式開始,中間怎麼會隔了這麼長時間?因為有許多問題是我們想不到的,比如說怎麼來制伏地下水,如果地下水不停地湧出,就會影響考古的程序。
同時還有對於鐵牛的保護,它是鐵器,從地下挖出來了,只要一見空氣它會氧化,會生鏽,那麼怎麼保護它?資金上的問題,管理上的問題。這些事情都落實和解決的時候,就已經拖了這麼長時間。8年後,大概是1999年,第二次考古才重新開始。
。。
神秘的鐵牛(3)
1999年,大河橋出土鐵牛的第二次考古正式上馬。在這次行動中,透過連排式不間斷抽水,終於解決了地下水不斷上湧這個難題。隨著一塊塊厚重的石板被小心翼翼地掀開,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每頭鐵牛底板下面都連著六根直徑米、長約米的粗鐵柱,並且向前傾斜35度插入地下。
張力:鐵牛的下面,沒有人想到,還有六根鐵柱這麼往前傾著。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按照大家一般的理解,底下可能就是個地基。專家就展開了猜測和推理,漸漸地,關於鐵牛的作用,就已經越來越清楚了。後來,就因為對這六跟柱子的解釋,為鐵牛是黃河大浮橋的地錨群提供了最有利的證據。
這四頭鐵牛它們都面向黃河,斜插的鐵柱向前傾,也是面對著黃河。大家想想我們平時拔河的時候,是不是要身體向後傾一些。那麼這是一座浮橋,浮橋兩邊的固定點要有很穩重的根基才能拉住,才能把河中央的許多浮船給連起來。所以,對於鐵牛身下的傾斜鐵柱,無疑就是浮橋地錨的最好證據。
所以就像拔河一樣,首先鐵牛很重,而且又有深入地下的傾斜鐵柱,這樣的設計是符合地錨特點的。後來測試證明每頭鐵牛,平均大概有56噸,鐵牛加它下面的柱子有那麼重,確實它能夠起到牽拉橋索的作用。因為河水的衝力非常大,黃河水水流速度越快,牽拉的力量就越大。而且要在河水中長期經受沖刷,兩邊的地錨一定要符合要求。
粗鐵柱的存在否定了鐵牛作為鎮水獸的猜測,因為如果作為簡單的祭祀神物,並不用將鐵牛深深地用鐵柱固定土壤中,這些鐵柱向前傾斜插入地下,顯然是為了抵禦來自黃河方向的巨大拉力。鐵柱的深度和傾斜角度加上總體60噸左右的自重,證明鐵牛確實是浮橋的地錨。因此考古人員認為傳說中的巨型浮橋曾經真的存在過。但是對他們來說,還必須弄清楚,在這個龐大的工程中,鐵牛和其他鐵器到底是如何排列,又是怎樣牽拉橋索的?
張力:當時第二次考古隊的隊長叫劉永生,劉永生當年怎麼來確定鐵牛的作用呢?他仔細觀察鐵牛後邊的橫軸,每頭鐵牛的尾部也有一個橫軸,這個橫軸的直徑和斜插的鐵柱的直徑是差不多的,也是米。當時他就推斷這個橫軸是牽拉橋索用的,而且,我們看到了上邊一些磨損的凹痕,由此就能證明,當年這個橋索也是鐵做的,鐵鏈,因為只有鐵鏈才能磨損鐵質的橫軸。鐵鏈纏在橫軸上形成一個固定的作用,也就是說四頭鐵牛,每頭鐵牛都拴著兩根鐵鏈,四頭加起來就是八根,八根大鐵鏈形成了固定浮橋的橋索,在橋上再鋪上橋板,底下是舟船託著,形成了這麼一座浮橋。
對於鐵牛尾部的橫軸是如何牽拉橋鎖的,專家們給出了比較合理的推斷。但是讓張力感到疑惑的是,鐵牛兩側出土的四個帶有圓孔的鐵柱墩到底有何作用?為什麼穿孔會呈十字形交叉?對此樊旺林和考古專家羅新展開了爭論。
張力:樊旺林認為,這個鐵柱墩一米多高,還有兩個殘破的鐵柱墩,可能不到一米,才半米,可能就是折了,能看到損壞的痕跡。這個特別像農村修堤築壩用的夯墩,打夯用的,那麼這個十字穿孔,他就覺得有兩根大木頭穿插過去,幾個人抬著打樁用的。
但是對於樊旺林的解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來自考古所的羅新教授提出:如此沉重的鐵墩,如果用於打夯,木樁將易於折斷,古人顯然不會使用這樣不實用的打夯用具。而他提出了一種看法,鐵柱墩是用於為橋索調整導向作用。因為浮橋漂浮於水面上,隨著水流的急或者緩,浮橋可能會有微微浮動或者飄動,鐵索晃來晃去,在陸地上就必須有所固定,而鐵柱墩上的穿孔,就是讓橋索從中而過,然後再固定在鐵牛的橫軸上。
張力:坦率地講,我更傾向於考古所專家羅新的看法。樊旺林對此看法提出的異議是,如果是牽拉橋索的,為什麼這個穿孔是十字形的,如果是起牽導作用的,應該都是同方向的。後來,經過專家細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