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而生。由於缺乏快速的交通和通訊手段,文化的融合以及新理念和新趨勢的傳播受到了限制。這是小範圍文化的早期階段,決定它的主要是地理位置而不是共同的興趣。

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各地狀況千差萬別,五花八門,因為承載大眾文化的工具實在少之又少。除了巡迴戲劇表演和知識分子才有福消受的寥寥幾本書,大多數文化資訊的流動速度還不如人口本身。教堂成為西歐的主要大眾文化紐帶是有原因的——它有最好的傳播設施,而且,古登堡的印刷術也為它貢獻了產量最大的傳播媒介(《聖經》)。

但是在19世紀早期,現代工業時期的來臨和鐵路系統的發展造就了風起雲湧的城市化浪潮和歐洲大城市的崛起。這些新的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史無前例地將形形色色的人聚集一處,製造了一個強大的新文化引擎。萬事俱備,只欠一種大眾媒體給這種引擎裝上翅膀。

在19世紀中後期,幾種新興技術完成了這個任務。首先,商用印刷技術日益進步,趨於主流;接下來,新“溼版”工藝使攝影術流行開來;最後,愛迪生於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這些新技術激發了第一次流行文化大潮——由圖文報章雜誌、小說、印刷樂譜、政治宣傳冊、明信片、賀卡、兒童書籍和商品目錄推動的大潮。

新聞和報紙將紐約、倫敦和巴黎這類都市文化中心的最新時尚傳播到了四面八方。然後,在人類剛剛邁入20世紀的時候,愛迪生用電影技術創造了又一個大規模市場,過去的舞臺明星們得到了一個嶄新的記錄式媒體,它不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觀眾,還提供了在許多城市同時“登臺亮相”的機會。

這些威力無窮的文化載體可以跨時空地聯結不同的人,創造一個同步性的社會。史無前例的是,你不僅可以放心地說你的鄰居讀到的晨報新聞與你一模一樣,欣賞的音樂和電影與你一模一樣,甚至也可以確信全國各地的同胞們都是如此。

這些強大的大眾文化技術的興起也不是沒有遭遇反對之聲。1936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沃爾特·本傑明(Walter Benjamin)直言,他擔心“神聖性”(藝術的超凡屬性)會在一個機械複製時代逐漸淪喪。本傑明強調的是攝影術和電影的例子,關注的是錄製的音樂而非演奏的音樂,所以他擔心“藝術的機械複製會改變大眾對藝術的反應。過去人們對一幅畢加索油畫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了現在對一部卓別林電影的積極反應……人們不加批判地享受著因襲下來的東西,卻帶著厭惡之情批評那些真正的新事物”。

但實際上,他還沒有看到真正的革命。蓄勢待發的廣電媒體大爆炸將最終徹底改變遊戲的規則。電磁波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威力:它可以毫無成本地向各個方向傳播。正是這個優點讓它一經問世就震驚了世界,就像50餘年之後的網際網路一樣。透過一次廣播就能接觸到方圓幾十裡之內的每一個人,這種經濟上的價值實在誘人,以至於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就進入了無線電裝置製造業,只為支援和加速廣播接收器的普及。

但地方和地區性廣播畢竟只能覆蓋地方和地區的聽眾,對面向全國的廣告商來說還是有點美中不足。走向全國需要另一種技術的支援。1922年,AT&T的長途和地方貝爾電話運營部門開發出了新技術,實現了長途電話網(當時的新事物)上的語音級和音樂級音訊傳輸。一直樂於嘗試新技術的紐約WEFA電臺推出了一套定期性的節目,還開創性地製作了一批結合進了商業許可和贊助內容的節目。透過長途電話線,這些節目還被輸送給了紐約之外的其他電臺。這一做法大獲成功,創造了電臺與電臺之間的雙向通訊渠道,將過去的地方性體育和政治活動報道變成了全國性的新聞。

第二章 大熱門的興衰起伏(2)

從1935年一直到50年代,廣播黃金時代孕育了不少舉國聞名的大明星,比如愛德華·R·默羅(Edward R。 Murrow)和賓·克羅斯比(Bing Crosby)。此後,電視取代了廣播,大一統文化的終極傳媒就此誕生。在1954年,有電視的家庭中有74%會在每週日的晚上收看《我愛露西》(I Love Lucy),這是一個令人咂舌的比例。

電視黃金時代標誌著所謂飲水機效應(watercooler effect)的最高峰——“飲水機效應”指的就是辦公室裡① 圍繞某個大眾文化事件的熱烈討論。在50和60年代,你大可以放心地假設辦公室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前一天晚上看了同樣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