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富貴,四處流浪、乞食求道,他舍離了世界,後來世界反而追隨他。所以,完全征服了自己的人,不需要再征服外在的世界,反而整個世界都屬於他的了。

斯瓦米是出家人的意思,出家即完全舍離。在印度,人死了要火化,家族會做一個追悼儀式。即將出家成為斯瓦米的人,在立誓之前,要先為自己做一次這樣的儀式,因為他已經死了。然後他會走入河中,全身浸入水裡,再走出來。從水中走出象徵著重生,他換上新的粗布衣,然後宣誓:從今以後,世上再也沒有任何有情生物會怕我。這是因為所有的有情生物都和他成為一體了。在他宣誓捨棄一切財產之後,就成為一位斯瓦米。斯瓦米的另一層意義是:擁有一切之人。能捨一切,才能得一切。

印度哲學的聖典《奧義書》(Upanishad)中有這麼一段話,假設有一位年輕人,他絕對健康、俊美、聰明,學識淵博、品行端正、風度翩翩,堪稱世間最完美的人。而且,假設把整個大地鋪滿財寶,則這些財富都歸他所有。這是每個帝王的夢想,1911年世界人口普查時,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也填了一份表格,他在職業欄填的是:俄國所有人。請問到1917年的時候,俄國所有人的下場如何?回到這個年輕人的故事,他擁有數不盡的財富,還擁有無上的權力,他還能呼風喚雨、萬事如意。像這樣的人,他還需要什麼呢?《奧義書》說,把所有這些合起來,定義為人間樂趣的一個標準,這年輕人擁有了這種樂趣。如果給你同樣的樂趣,你要嗎?

另一邊,有個人在打坐,有一片刻,他體驗到至圓滿、完全無慾的狀態。

《奧義書》說,哪怕有十億個人間樂趣的標準,也比不上這片刻的至圓滿、完全無慾的體驗。所以,要尋樂趣,就去找最大的、完全無慾的樂趣。深觀自性,發掘到內在的自我,你就找到了最大的樂趣。

和諧的人生藍圖(1)

要把不排斥別人作為人生藍圖的一部分,

終身奉行。

我們常覺得心不受控制,自己有股無力感;有時本來不想做的事卻不由自主地做了。決心不管某些事,或是決心不要用某種方式回應某些事,結果還是回應了。這是因為心是跟著習慣走的。從幼年開始,我們就養成了某些習氣,並培養自己的心照著習氣去做。一旦習以為常,成了一種牢固的慣性,心就一直按照固有習慣去做,意志力和智慧日漸沉睡不醒。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訓練自己的心養成新的習慣。

用心琢磨一下: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形,一個理想的人應該是怎樣的。如果某人要修建房子,但是不知道建成什麼樣的才好,只對施工人員說“你們先動工,我遲些再決定”,可是,沒有藍圖,如何開工建房呢?要打造理想的人生,不也應先有一張人生藍圖嗎?

s 正確認識人生藍圖

講到人生藍圖,有人的第一反應是:有,我有計劃的,比如我要在學校主修什麼課程,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成立什麼樣的家庭,等等。但這些不是我要講的,我指的藍圖是用來打造內在的“自我”核心,這樣,即使你的名字不是瑪莉而是珍妮,不是約翰而是狄奧多,你還會是那個你。同樣的你,不論名字叫什麼,不論是律師還是醫師,不論穿黃色的還是藍色的衣服,不論有什麼頭銜,不論是帝王還是乞丐。你的核心,那個真正的你,明淨髮光的你,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東西而存在,不需要外在的價值,也不用透過外在對它的評價來肯定自己,這才是我指的人生藍圖。

假如一個人有十個人為他服務,被服務的那個人就覺得自我價值提升了,而在我看來,本來是一人,卻要依賴十人,他的價值反而降低了。如果手下有一百人,他要靠這一百人來撐大自尊,那他就變成一百倍地依賴他人。支撐一個人的東西和人越多,而那個人也越需要這些支撐的話,就越顯出那個人的脆弱。

自我應當始終不變,不論是在森林中獨居,或是手下有一百個人。能夠如此,就會對那一百個人和自己都有善益。這不是說如果下面有一百個人,就讓位離開,免得依賴別人,結果反而變成逃避,而是指我們的自我評價不應受地位、處境影響。去尋找那個不變的、不受影響的自己吧。找到了,自然會超越。不過,可別為了能超越、能居上位而去尋找,如果有這樣的出發點,絕對找不到。

在尋找的過程中要改變心的習性。首要的就是構建一份內在自我的藍圖,而不是計劃要成家、創業等等。有一次,我問我的上師:“您認為我的學生當中有誰可以再上一層樓?”他說:“這要靠你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