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一又能騙得了誰呢?
《中庸》中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無處不在,當然也包括獨處的時候。實際上,正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對自己而言,那些最隱秘的事情其實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顯的。說它暴露、明顯,原因在於這些看似隱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覽無遺地呈現在自己的心靈當中。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都戒懼警惕,不讓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隱晦細微處表現出來。
為什麼要慎獨(2)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關於隱私的辯證法。在隱私日益得到尊重、隱私權日益高揚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溫先人的智慧,認識到“隱私”只不過是對於別人而言才有意義,對自己是沒有什麼隱私可言的。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即使暫時沒人知道,也無法逃脫良心的譴責,而內心的折磨有時候會比社會的懲罰更加難以忍受。
正因為隱秘的事實際上也是最顯著的,所以君子會在最隱蔽的場合和最細小的事情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規範,這就是“慎獨”。
慎獨,可以使道德從外在的規範轉化為內在的信念,也就能從人們的一切言行中表現出來。不僅在公開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則辦事,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在各種細小問題上謹慎行事,不做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這樣修養而來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不是靠外力的強制而勉強遵守的偽道德。
不欺暗室
慎獨也可以作為識別人的道德品質的方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往往從最隱蔽、最細微的地方真實地暴露出來。在公開場合,在大的問題上,由於法制、輿論的壓力,人們不能不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在獨處無人監督時,或者在細小的問題上,就容易放縱自己,暴露出真實的思想面目。還有一種人自覺地偽裝自己,給人以假象,我們也要在日常生活和細小的問題上考察他們的思想本質。
春秋時候,有一天衛國國君衛靈公正與夫人夜坐閒聊,忽然聽到宮外車聲轔轔,車行到宮殿門前的宮闕,聲音就戛然而止,過了一會兒,才又有轔轔車聲。靈公問夫人:“你能猜出門外乘車而過的是誰嗎?”夫人回答:“這一定是蘧伯玉。”
她解釋說,按照禮的規定,經過君王之門應該下車,見到國君使用的路馬應憑軾行禮,這是為了多方面顯示尊敬之心。忠臣和孝子,從不因天色明亮就張揚節操,也從不因天色昏暗就敗壞品行。蘧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仁義而聰慧,事奉國君十分謹慎,這樣的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所以這個在黑夜裡還嚴格守禮,在國君門前下車步行而過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靈公派人出去探個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這個人正是蘧伯玉。
蘧伯玉“不欺暗室”,贏得國君的承認和尊重。雖然他遵守的那些禮制和背後的忠君觀念,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可是他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還嚴格按照規矩辦事的精神,至今仍然沒有過時。
有一個管理學的案例:在一家外資企業裡,通常,製造部長需要對各個車間的生產日報表進行確認,儘管部長不一定每天都對每張報表認真閱讀,但是他每天都必須對所有交上來的報表進行蓋章確認。有一天這位製造部的外籍部長突然注意到了一個問題,他發現前一天他明明不在廠裡,但奇怪的是前一天的生產日報表上卻蓋上了他的印章!他立刻非常嚴肅地找總經理投訴,要求嚴查是誰偷蓋了他的印章。
事情並不複雜,很快就查到了是他的部下蓋的。他的部下看見他的印章就放在辦公桌的抽屜裡,又發現他當天出差,認為對生產日報表的蓋章不過是履行一個手續而已,就好心替他蓋了一下。
在事情查清楚之後,這位外籍部長嚴肅地批評了部下的這種不誠信的做法,他說,我的印章放在辦公桌的抽屜裡面,沒有上鎖,是我對這間辦公室裡所有人的信任,並相信,沒有我的允許,任何人不會擅自動用我的東西。但是你的這個行為嚴重損害了我對你們所有人的信任。因為你今天可以為了生產報表擅自使用我的印章,那麼誰能保證你在有其他需要的時候不會擅自使用我的印章呢?為生產日報表蓋一下印章,本身是一件小事,但是你擅自動用別人的東西,擅自動用別人的印章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件事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下屬的錯誤卻具有非常嚴重的性質。因為預期沒人知道而不顧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