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的方法很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候的西門豹因為性急,就隨身帶著一塊熟牛皮,提醒自己要柔韌、舒緩;而董安於的性子慢,就隨身帶著一根繃緊的弓弦,提醒自己要加快生活節奏。清代的名臣林則徐因為愛發怒,就在書房裡高懸“制怒”條幅以自警,他的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也是為了剋制自己的怒氣而作。
修養不管採取什麼辦法,都只能是自己的事,既不能指望別人的幫忙,也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宋代的趙概在書房裡放了三個盒子,兩個分別裝著白豆和黑豆,另一個是空的。每做一件好事或者起一善念,就向空盒中投一顆白豆,做一件壞事或者起一惡念,就往盒子中投一顆黑豆,晚上數原來空盒的豆子,檢查自己一天有多少長進和失誤,不斷激勵和鞭策自己,後來做到樞密使。
魅力源於修養,而修養只能源於堅持。
。。
為什麼要慎獨(1)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
東漢名臣楊震為人非常正直,而且從小就以博學聞名。因為他是弘農人,屬於今天的陝西,所以時人都譽稱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他不願意與州郡官員來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才出仕。後來,大將軍鄧騭聽到他的賢名,舉薦他為秀才。
經過多次升遷,楊震才做到荊州刺史,又轉為東萊太守。去東萊赴任的時候,經過昌邑,正巧做昌邑縣令的王密本是楊震在荊州的時候舉薦的秀才。王密夜裡去驛館拜見楊震,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謝,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們是老朋友,我瞭解你所以才舉薦你,你為什麼不瞭解我呢?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非常慚愧地離開了。
王密送給楊震金子,並不是賄賂,只不過是為了感謝過去的知遇之恩。王密說的“暮夜無知者”,其含義是“反正晚上沒人知道,接受了也不會有損您的清名”。可是楊震認為,以前自己舉薦王密,是出於對王密才能的瞭解,而不是私人交情,所以不能接受回報。面對王密“暮夜無知”的提示,楊震義正嚴詞地提出了有名的“四知”,表示其實根本不存在無人知道的事情,至少,天、神和當事者本人是知道的。
“四知”,使楊震做到俯仰無愧的境界。他本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人的拜見。他後來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應得的薪餉之外,所有的收入,一律歸公。他諄諄教育子孫們要“節衣縮食,省吃簡用”;出門的時候,要堅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準乘坐公家給他準備的車子。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朝裡的大官,家裡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應當購置些產業。他卻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果然,不但楊震本人被稱為古代廉吏的典範,他的子孫也都因為良好的家風而備受重用,從楊震開始連續四代都做到最高階別的官員——太尉,楊氏家族成為東漢一朝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在全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楊震留給子孫的“產業”,的確是最豐厚的。
清代的思想家呂坤從這則故事中引申說:“‘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念充之。”所有的惡念,都是從“反正別人也不會知道”這種想法中生出。那些大奸大盜幹壞事的時候,都自以為別人是不會知道的。這樣一種僥倖心理催生的,不僅僅是“大奸大盜”,更多的是一些不遵守規則、不講究公德的小動作,可是恰恰是這些小動作,對社會的危害更大,也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和修養。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在修身的問題上,《大學》和《中庸》這兩部經典不約而同地都談到了“慎獨”的要求。
《大學》是在解釋“正心”、“誠意”時講到“慎獨”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認為,所謂誠意,說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人的好惡,就像討厭腐臭的氣味一樣,又像喜歡美麗的女子一樣,統統都發自內心,是無法偽裝的。所以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也像在大庭廣眾之下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誠意。有的人自己閒居無事的時候什麼事都幹,見到君子以後就遮遮掩掩,表白自己的好處,可是人做的什麼事都逃不過自己的內心,自己看自己,心肝脾胃都看得清清楚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