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圍人的認可,很難在程式化的日常交往之外獲得額外的尊敬與熱情,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自然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有些目標根本就很難達到,比如,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那麼,魅力究竟從何而來呢?是來自先天的賦予,還是後天的努力?是來自財富的積累,還是地位的提升?是來自知識的多寡,還是道德的高低?

魅力跟這些都有關係,但又都不全面。中庸思想認為,魅力當中有先天賦予的成分,比如個人的體質、長相、聲音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魅力,但是主要的,還是後天的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本身就是修養的代名詞。能否成為君子,不在於社會地位的高低或者物質生活的貧富,而在於個人修養的程度。

魅力源於修養

孔子死了以後,有人到處誹謗他,大概是說孔子誇誇其談實際上卻無所作為一類的話。子貢說:“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其他人雖然也有賢明的,可是他們都像一個個小土包,有高度但是很容易逾越;而孔子則像日月,人無論怎麼樣努力,都無法超越日月的高度。有人想自絕於日月,對於日月本身又有什麼損傷呢!

還有人借抬高子貢而貶低孔子,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說,我的修養,好比是半人高的土牆,站在牆外邊往裡看,家裡的房子、陳設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有點本事。可是孔子的修養,就像幾丈高的深牆大院,如果不從門口進去,那是看不到房屋的壯麗和宗廟的美妙的。你連孔子的門都找不到,怪不得會說出這樣的話!在其他的場合,子貢還說過,“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說人不可能達到孔子那樣的水平,就像天沒有階梯可以登上一樣。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孔子,足見孔子的魅力之大。

不但當時孔子受到很高的評價,後世也極盡哀榮,屢次被加封至“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也不僅是中國奉之為聖人,外國人也同樣重視孔子的思想。這裡我們只需舉一個例子:1988年1月,全球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議,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共識,就是“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可是,孔子的家庭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豐厚的財富。可以說,除了一個日漸沒落的下層貴族的身份,孔子一無所有。孔子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境也隨之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他年輕的時候,做過很多當時看來比較低階的工作,包括看管倉庫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成年以後,孔子空負一身學問,卻到處找不到工作。他先到齊國,齊君對他的主張很欣賞,卻因為實際政權操在大夫陳氏的手裡,“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到了五十一歲,孔子才在家鄉魯國獲得了一個小小的官職,逐漸上升而做到主管全國司法的“司寇”。可是因為###的激烈,孔子五十五歲就被迫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卻沒有一個國君肯任用他,以至於生活顛沛流離,十分狼狽,最困難的時候,連續七天靠生吃野菜才活了下來。六十八歲以後,他回到魯國,一直研究學問、教授學生,直到七十三歲去世。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魅力從哪來(2)

就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卻受到當時和身後幾千年的景仰,不但奠定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基礎,而且對人類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呢?

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他的性格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溫和而嚴厲,威嚴卻不粗暴,恭謙禮讓卻又自然安詳。他所追求的“五美”,叫做“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是說給別人帶來實惠,同時自己也不付出太多;承受很多的負擔和責任,但從不抱怨;有合理的追求和慾望,但絕不貪多務得;對自己有信心,但不會達到自負的程度;威嚴,但不會給人以粗暴魯莽的印象。

一言以蔽之,是修養造就了孔子的魅力。修養不是學來的,而是靠內心的領會,以及行動上時時自我提醒,逐漸養成習慣、變化氣質而得來的。

修養從內心開始

對於現代人而言,修養好像是個遙遠而又帶點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的字眼,即使有心於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