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適當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耐心地引導孩子合理宣洩,不要有太多的訓斥、責難、教育,讓孩子有機會獨自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只對自己有體驗的事物才有感覺,在不快樂中學習處理不快樂,在憤怒中控制調適自己的心情,在沮喪中學習振奮自己,給孩子留出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急於參與處理孩子的情緒。媽媽不要一看孩子不高興了,憤怒了,沮喪了,就去幹預。只要孩子的發洩沒有傷害自己和他人,也沒有損壞東西,哭,就讓他哭;怒,就讓他怒;憂,就讓他憂……讓他自己有一個自由釋放的空間和時間,在體驗中學習管理和宣洩情緒。當然這不是完全讓孩子的情緒失控,合理宣洩,也包括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適度控制和調節情緒。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給予孩子情緒支援(2)
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反應,情緒的適度自然流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的苛求、掌控、高壓、不尊重、漠視,會造成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要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遊戲,這種自由的活動,有利於孩子釋放積累起來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不要把小孩子當大人來要求,要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不要強行讓孩子自我壓抑,更不能用體罰或者變相體罰的方式,讓孩子“忍氣吞聲”。心理學家發現,很多孩子的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很多時候都和他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合理的宣洩有關。
一個女孩子失去了她的愛犬,心疼至極地哭泣,甚至第二天不能去上學。媽媽沒有強迫她,很理解地對女兒說:“心裡難過今天就不去了。”她知道孩子在學校裡,想起她的狗狗會難過,面對同學老師又不能盡情流淚。在家一天的時間裡,媽媽給了女兒獨自面對痛苦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的難過情緒得到了宣洩,眼淚有時是很好的“情緒治療劑”。
曾經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因為玩具熊掉到水裡而大哭。媽媽在旁邊幫她把小熊撈上來,大聲說:“哭什麼,曬乾了不就行了?”其實她不明白,在那個幼小的孩子心裡,她會覺得小熊可能已經被淹死了呢!
所以,做媽媽的要試著去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理解孩子的感覺,願意從孩子身上學著瞭解感情的本質,因為孩子比成人更能坦然地體驗強烈的情感而不矯飾。
記得我們小時候,感到害怕或者擔心時,大人一般都會說:“沒事,勇敢些,看我們家寶寶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幼小的生命就在媽媽的鼓勵之下,克服著內心的緊張、恐懼,做著被大人們誇讚的“勇敢小孩”。
多少年來,我們就是受著這樣的教育,不承認自己會怯懦會孤獨會緊張,還有更為複雜的、甚至無法言表的感情。
在一次心理成長課上,老師問到一個問題:“假如人生能夠倒轉,在你小時候感到害怕、擔心或緊張時,你希望周圍的大人怎麼對待?”大多數人想了想,很堅定地說:“我很希望父母在那時把我抱起來,輕輕拍著我的背,說‘不要怕,爸爸媽媽在這裡’。”
讓我們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各種情緒的自然流露,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化解它,而不是壓抑它。傷心時,讓他哭出來;憤怒時,引導他找到合理的宣洩渠道。當然,這區別於孩子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自己的某種需求,後者是要規訓的。
女性是比較容易情緒化的,做媽媽的尤其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母親對孩子說:“我們那麼辛苦地工作,都是為了你,想讓你好好學習,過舒服的日子,才會工作得這麼累。”還有的媽媽和孩子在一起走路,突然就對孩子大聲吼:“你不會快點嗎?”孩子愣著,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突然發怒。這是媽媽給孩子的“情緒垃圾”,孩子別無選擇,照單全收,因為他沒有處理“垃圾”的能力。這個媽媽在小時候也許就是這樣接受了來自她母親的“情緒垃圾”。埋下了“炸彈”,一件事情、一個人或者一個環境就可能引爆。
所以,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留意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經常存在否定和壓抑感情的現象。在反省中,幫助我們的孩子在感情發展上得到正常的舒張,而不是過分的壓抑和傷害。 。 想看書來
給予孩子情緒支援(3)
很多家庭裡,母親經常鬧情緒或者抱怨身體不舒服,孩子內心就會擔心、恐懼或者內疚。他不知道媽媽的情緒下一步將會變得怎樣,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根本無暇照顧自己的感覺,他的精神處於警戒狀態,這就可能埋下“情緒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