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不能生氣啊,會把肺氣壞的”。男孩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孩子們正玩得高興,媽媽卻說“哎呀,我都煩死了,你們還在這裡撒歡兒”。小女孩的倉鼠死了,哭得很傷心,媽媽說:“別哭了,不就是隻老鼠嗎?”孩子的快樂不能長久,悲傷無法宣洩,為了符合媽媽的要求,孩子封閉了自己真實的感情,這些不被接納的憤怒、哀傷就會轉為“地下活動”。
一個16歲的女孩對媽媽說,她喜歡一個男孩兒,媽媽可以是兩種態度。一是認真傾聽,然後適當建議,像朋友一樣交談,就是對她青春期正常情感的接納;二是媽媽一聽就斷然呵斥:“上學的學生就想早戀?好好唸書,不許胡思亂想。”這就有可能壓抑了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這樣,不但起不到良好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孩子逆反。青春期的孩子生活領域擴大了,更需要有信心十足的父母給予健康的情緒支援,幫助他進一步探索人生。
美國耶魯大學的幾位心理學家創造出一個詞,叫做“情緒能力”。它是一種比知識、技能更厲害的本事,被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甚至能預測未來的成敗。在美國,“情緒能力”的培養被引入中小學的課程。紐約市一所學校的“認識情緒”課程,主要是幫助兒童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挫折和寂寞的情緒。開課後,學生打架明顯減少了。在我們的教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