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聽父母說過要我正視現實克服殘疾之類安慰鼓勵的話,也許他們覺得這樣的安慰或鼓勵對於我沒有什麼用處。不過我認為,之所以對我沒有用處,就是因為他們從不說這類話。

這就是一個媽媽成功的教育。她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珍貴和獨特,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和獨立。這真的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讓孩子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他就會自尊自重,就會無限自豪。一個人只要認同自己,肯定自我價值,也就能認同他人,肯定別人的價值。因為人各不同,但又本質相同,你在這方面有能力,別人也會在其他方面有能力,這才是健康心靈的基點。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反正我學習不好”“反正我長得不漂亮”……心先沉淪,繼之無所事事,自暴自棄。那麼,是誰給了孩子這樣的自我判斷?父母?老師?假如他們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只有他才能做,他有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他就不會自我貶低,自甘墮落,一蹶不振了。

告訴孩子“你是個有價值的人”吧!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珍視。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孩子在童年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就有了構成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從此,他們的生命裡便種下了珍惜自我、自尊自愛、追求幸福的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種子。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給予孩子情緒支援(1)

在電梯裡看見一個男孩哭,媽媽很兇地訓斥他:“行了,別哭了,沒完沒了了你!”孩子一邊抽搭著,一邊咕噥著辯解,好像還有很多委屈,但顯然屈服於媽媽的強勢,不敢出聲了。

我們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活潑、好學、懂事、乖順。當孩子情緒低落、大哭大鬧、發脾氣、不上學時,我們常常感到無計可施,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惡劣,只能拿出做父母的權威,採取“高壓政策”,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

和成人不一樣,孩子的感情隱藏不住,無論快樂,還是難過,都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是很多媽媽不太給孩子機會宣洩自己的真實感情。孩子快樂了,會說:“瘋什麼?安靜點。”孩子難過了,又說:“哭,哭,有什麼好哭的。”懾於威力,孩子表面上聽話了,但情緒卻被壓抑了,甚至在心裡埋下逆反的種子。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當孩子恐懼的時候,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憤怒的時候,我們怎麼辦?怎樣做對孩子最有幫助?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不正常”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哭泣能癒合創傷,由於你給孩子機會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之後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我們應該留在他身邊,透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提供他所需的支援,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

傾聽孩子,並不意味著你認可他的情緒,也不意味著你縱容他,你只是在幫助他擺脫不良情緒。你的傾聽,可以逐漸減弱不良情緒對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個傾聽過程,孩子自己良好的判斷力就會得到恢復。

傾聽一個孩子的哭鬧,對孩子的成長極為有益,本身也並不複雜,但是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這需要成人有十足的耐心,能理解孩子。

有調查說,現在患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遇到不快,他們不向他人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遇上困難也很少向別人求助,習慣壓抑自己,不讓他人知曉。久而久之,問題得不到解決,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洩,就容易患心理疾病。

我們小時候,和小朋友爭玩具時,如果媽媽在旁邊,大多時候是被制止並被教育說:“要懂得禮貌,應該互相謙讓。”然後,不管我們有多麼不高興,手裡的玩具還是被媽媽送到了對方的手裡。這是常見的場面,包括現在的媽媽也經常這樣教育孩子。

其實,孩子就是孩子,尤其是六歲以內的孩子,還不懂得禮讓的含義,大道理的教育對他是很空茫的。而他看到的是媽媽不站在他的一邊,自己沒有了爭取的權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有可能受到打擊。如果孩子長久被教育成這樣“謙讓”的小大人,不敢率性地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之後很有可能不知如何維護自己合理的權益。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