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不僅僅是當事人個人的私事,尤其是家長對子女的婚事很少有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的。因此,在婚姻大事上,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關鍵環節上父母還是需要把關的。一旦有人給自己的孩子介紹了物件,且男女雙方本人都“沒意見”,做父母的便走親訪友,託可靠人暗地裡打聽被介紹人本人的人品、健康狀況、實際年齡,以及被介紹人家人的人品、家庭有無遺傳病或傳染病史等。
換句話說,在L村,現在的父母對子女擇偶的影響,不僅在於牽線和推動,而且在於甄選和否決,因此,儘管當事人的婚姻由父母包辦或做媒介的比例並不高,但實際上由鄰居、媒婆、兄弟姐妹等平輩做介紹人的婚姻,也難免滲透著父母的操心和參與,即使是子女自己認識的物件,父母的首肯和積極促成也是必要的,父母不滿、勸說甚至反對及強行拆散的也不少。因此從總體上看,家長對子女擇偶的關注熱情和介入行為並未隨年代的更迭而明顯減少。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對子女擇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牽線和參謀,除個別家長出於家庭利益而對門戶不當或不合自己心意的子女婚事橫加干涉、棒打鴛鴦的外,多數家長只是擔憂子女缺乏經驗或在熱戀中不夠清醒,是出於對子女的深愛和呵護,也就是為了使子女能長久幸福而操心、參與。
不過,在L村,“父母之命”雖然已經“改頭換面”,或者說名存實亡,但是有些時候卻需要假戲真做,派上用場。有一種情形,男女一方突然變卦,或是聽到了關於對方的一些風言風語,或是有人給另外介紹了物件,且個人、家庭條件更好,這時候想反悔的一方便以父母不同意為藉口,中止婚事的進行。
(二)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媒妁之言”是中國傳統婚姻中的不成文法規,L村也不例外。俗話說: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通二姓之好”。在L村,這種說合,就叫“說媒”。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準確地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儘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於達成嫁娶的協議。此外,做媒人不僅要“嘴巧”,還要“腿勤”。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於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
在L村,男女之間婚姻關係的確定基本上都要透過媒人從中介紹。有一件事情很說明問題。村裡有個老太太,做了三十多年的媒人,已經記不清村裡村外有多少人家、多少對夫妻是透過她的嘴和腿撮合到一起的,村裡的大人小孩對她都敬著三分也讓著三分。大人們敬她讓她,是因為受惠於她,自己或者家裡有人是靠她做媒才娶上媳婦的;年紀小的人敬她讓她,是因為不敢得罪她,怕長大了這位老太太不給做媒就娶不上媳婦。
遵從與抗拒——婚戀中的家庭本位主義(5)
這些年來,隨著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的增加,青年男女之間自由交往也有了極大的空間和便利。但由於傳統鄉村婚嫁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明媒正娶”在L村大多數人看來仍是婚姻合法性的一個重要依據,至少可以賦予婚姻道德上的合法性。在L村,雖然人們對自由戀愛,沒有經過媒人就結合的婚姻已不像先前那樣強烈排斥,但仍會給人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尤其是對於那些自認較為體面的家庭來說,子女未經人介紹便與他人確立戀愛關係,還是被認為是一件讓家庭蒙羞的事情,意味著父母教子無方。因此,如果在婚姻締結的過程中沒有媒人這一角色,那在L村的大多數人看來還是一件“不負責任”的事情,並且這種行為將被全村人“議論”。
按理說,劉老漢的女兒和男方屬於自由戀愛,雙方之前已經十分了解,根本就用不著媒人。劉老漢為什麼堅持一定要找一個媒人呢?因為在劉老漢看來,沒有媒人,就這樣把女兒嫁出去,無異於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同時,也是因為媒人是兩個家庭之間締結婚姻過程中的一種現實需要。在L村的婚嫁中,關於男方的聘禮和女方嫁妝的具體數額一般都是透過媒人在男女雙方家庭之間不停地傳話,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對具體的數額和運作方式、程式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不僅需要往返在雙方家庭之間,來回奔波,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協調和勸說能力。
劉老漢找了兩個媒人,這也符合當地的風俗。在當地,媒人一般有兩個,一個是男方家那邊的,一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