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鄉村社會中的人普遍信奉:“寧拆十座廟,不拆一門親。”阻止婚姻的締結或者促使離婚被認為是一種比褻瀆神靈還嚴重的罪過。所以在鄉村社會中,當婚姻發生危機,當事人有離婚傾向的時候,鄉村社會存在一套“發達”的機制阻止婚姻的破裂。

首先是由當事人父母、親戚、鄰居、朋友等人組成的親情干預網路。當婚姻出現問題時,一般情況是親友網路先進行修補工作:衝突中夫妻的父母、親戚、族人、鄰居、同學、朋友等會苦口婆心加以勸阻,往往提醒婚姻當事人為了孩子、家庭,要相互忍讓。許多“鬧離婚”的夫婦正是在這種調解下打消了離婚的念頭。

在二柱子夫妻開始鬧離婚的時候,二柱子的父母同樣也扮演著第一道防火牆的角色。先是父親的恐嚇,後是母親的哀求。二柱子的父親說,二柱子敢離婚,他就敢打斷二柱子的狗腿。二柱子的母親說,如果二柱子敢離婚,她就死給二柱子看。儘管這一切並沒有成功地阻止二柱子離婚的念頭,但由此也看得出鄉村父母對兒女離婚的態度和制止離婚的良苦用心。

不過,如果婚姻真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原先強烈反對離婚的父母的態度可能會有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般而言,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男方的父母都是無條件地維護自己的兒子,共同對付外來的媳婦。這就如在二柱子離婚的故事中,當二柱子媳婦的哥哥、親戚們來到二柱子家裡打砸的時候,二柱子的父母召集了本族的年輕人前去理論一樣。到了這個時候,對於二柱子父母來說,二柱子媳婦已經成為了外人。在他們心中,兒子和自己是有血緣關係的,是不可更換的;兒媳婦不管如何好,終究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是隨時可以替換的。如果事情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自己自然應該站在兒子這一邊。因為兒媳婦的身份和地位是因同兒子的婚姻而獲得的,如果兒子和兒媳婦離了婚,他們和兒媳婦就完全是陌路人了。

其次是由村組幹部、家族族長及其他有名望的人組成的道德干預網路。在鄉村社會中,夫妻之間的“鬧離婚”是很常見的,歷來就是鄉村生活的重頭戲。之所以叫做“鬧離婚”,不但是因為這種糾紛發生在夫妻之間,還在於這類事情往往只是“吵一吵、鬧一鬧”,多數是在嚇唬對方,沒有多少動真格的,大多會在家庭內部消化。當然,在夫妻之間的“鬧離婚”無法自動消化的情況下,家族權威人物或者是鄉村體制性精英會被邀請介入調解。

一般來說,調解的時候,對於那些一方執意要單方面解除婚約的情況,由村組幹部、家族族長及其他有名望的人組成的道德干預網路會向此人施壓,以確保當地婚姻的基本道德共識不至於遭到敗壞:離婚必須要有合適的理由和藉口。誰破壞了這個道德共識就會招致包括家族和村民在內的社會輿論的懲罰。因此在這類婚姻道德共識意識還很強的村莊,主動提出離婚的那一方是要承擔一定道德風險的。

在這起離婚事件中,開始的時候,由家族精英和其他有名望的人組成的“遊說團”堅持認為是二柱子發達了,想拋棄結髮的妻子,因此堅決地想制止二柱子離婚。因為,在他們看來,“感情不和”這樣的理由顯然遊離到了“公道合理”原則的效力之外。由此,甚至有人提出,如果要離婚的話, 二柱子要把全部的家產都留給二柱子媳婦。似乎只有以這樣的舉動才能維護鄉村社會“公道合理”原則。在當地人眼裡,這種“公道合理”的原則在處理夫妻離婚事件的時候似乎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離婚總要有個恰當的理由,不然沒有合適的理由,又不給人家補償,這不在道理嘛,肯定要抓住一頭,不然不公平”。

博弈與妥協——離婚事件中的習俗與法律(4)

再者是鄉司法所等民事調解機構組成的行政干預網路。經過村幹部的調解,一部分“鬧離婚”夫婦被勸止,但也有一部分調解無效。調解無效的時候,衝突中的夫妻會找鄉政府司法所,司法所對此也總是儘量挽救。

在鄉村,家庭仍然是“鬧離婚”調解的主要場所,一般不會超出村莊的邊界。雖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調解主要按照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大家都熟悉的傳統倫理道德和地方性知識是調解的主要依據,而非源於外部的國家法律。但是近些年來,在離婚調解的問題上卻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國家法律被引入調解,離婚調解也超出了村莊的邊界。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鄉村社會公眾法制觀念的不斷強化以及社會環境的日漸寬鬆,鄉村社會夫妻在感情破裂又不能達成協議時,依賴由村組幹部、家族族長及其他有名望的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