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集中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城鎮上。不管是殺了,還是驅逐出境,都不會是太大的工程量。
當那些俄國人被解決掉之後,那遼闊的西伯利亞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了。
土地遼闊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大量的礦產、土地、森林、漁產、水資源。就像是一個超級原材料儲備倉庫。
那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好處就是獲得大量資源的同時,可以將土地等資源分配給國民。國民的生存空間直接變得非常大。
而拿下印度等地的好處則是可以進行經濟殖民,相當於擁有了大量的資本奴隸,移民方面則不太方便。不過中華民國如今的民族生存空間夠大,也不需要到處移民。
沈凝雲制定的這個擴張計劃,最大的絆腳石自然也就是蘇聯和日本,還有美國。
蘇聯方面的威脅暫時還不強烈,蘇聯要想崛起還需要一些年頭,估計暫時不敢來撩撥中華民國的神經。
日本和美國方面的威脅實際上就是海軍,沒有了海軍的話,日本陸軍在他們的小島國上也懶得去理會,把日本圍困起來就行了。
至於英國,實際上威脅不大,英國人的亞洲艦隊力量不強。而且離亞洲太遠了,英國佬還想保住那些殖民地,只是痴心妄想罷了。
澳大利亞有上千萬的人口,戰爭動員能力也不錯。不過澳大利亞比較好對付,畢竟澳大利亞的海軍不怎麼樣。
可以說,按照這個計劃擴張下去,中華民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全世界的新霸主。
屆時,將有大量的對外殖民利益產生。利益方面,還是團結一致對外擴張來得快。起碼暫時提出的這個擴張方案上,對蘇聯方向的擴張是非常靠譜的。
蘇聯那些泥腿子還沒發展幾年。
今年蘇聯開始鬧大饑荒了,因為長期的戰爭破壞了大量農業生產,在1920年,蘇聯出現了乾旱,大量的農田欠收絕收。很多蘇聯人都陷入了飢餓之中,這個時候的歐美援助倒是發揮了點作用。不過歐美援助給蘇聯的東西當中,武器彈藥佔了不少,糧食並沒有那麼多。
糧食在統治者手上是重要的資源,給其他國家糧食,就是幫助其他國家穩固統治,畢竟有糧食就等於控制了人民,人民又糧食吃就不會造反,吃不飽飯自然也就會鬧了。
對付這個時候的蘇聯還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從沙皇俄國時期過渡而來,工業和農業生產規模都不大,技術還很落後。
軍事技術同樣落後,飛機戰車根本不會造。
蘇聯之所以在二戰中能有先進的飛機戰車,主要還是歐美的技術援助。戰後之所以能夠和美國進行抗衡,主要是打敗德國後,從德國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
而蘇聯經濟在戰前有所發展,主要是美國經濟大蕭條,大量的美國技術工人、工程師到蘇聯去找飯吃。同時蘇聯還從美國那裡買到了大量的工業裝置,那些工業裝置在美國經濟蕭條期間根本不值錢。
種種原因使得蘇聯崛起。
但是如今嘛!卻不是這樣了。歷史已經改變了,中華民國已經崛起了,沈凝雲正盯著蘇聯呢!
他不會給蘇聯崛起的機會。
這個時候蘇聯還沒崛起,最大的憑仗就是寒冷的氣候了。對付蘇聯,只要能克服得了寒冷的氣候,蘇聯就擋不住中華民國的兵鋒。
從利益上來說,如果中華民國能夠完成這兩個擴張計劃,那麼所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有多龐大?
光是一個印度,就有豐富的資源產出,還有2。5億的人口。西伯利亞更是用有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面積,上面有龐大的資源。
隨著對外的不斷擴張,中華民國將獲得大量的戰爭紅利。而這些紅利,隨著中國民族資本財團的開發將源源不斷的產出。
起碼,加入這輛戰車,是沒有錯的。
就算是對外擴張受阻的話,實際上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中華民國此時的工業依舊在快速的發展,經濟無比繁榮,人口已經突破了5億。
中華民國怎麼打都不可能戰敗,頂多是受阻。
隨著沈凝雲將擴張計劃制定了下來,對北洋軍的整編,以及國防軍的調動,都進入了一個比較頻繁的階段。
各個部隊都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整編,因為那些北洋軍中符合標準留下計程車兵開始編入西北國防軍各部隊,都是打散了編進去的。
北洋軍不復存在了。
如今只剩下了中華民國國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