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凝雲在北京城呆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便將中華民國陸海空最高統帥部轉移到西北去了。
西北是當前中華民**工業的聚集地,其他工業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現在西北的工業基本都是軍火製造,以及礦產開採。其他工業能轉移的都轉移了,主要是為了降低耗水。
在這個時候,中華民國也受災了。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
這次的大旱災,讓農業損失極大。
北方各省,是中華民國的小麥生產主力省份,旱災一來,小麥生產受到慘重打擊。
好在糧食供應方面有大量的儲備,而且南方隨著北方旱災的出現,緊急增加了水稻種植面積。
糧食供應是沒什麼問題的,中華民國還餓不死人,就算是有人被餓死了,也是經濟殖民地的那些人先被餓死。中華民國是肯定不會有人被餓死的。
旱災出現後,最為忙碌的就是黎元洪了。先是求雨祈福,接著又是下鄉觀察旱情,又是指導抗旱救災,又是向國會遞交提案補貼受災農戶等等。
抗旱救災還是進行得不錯的,不過聲勢並不大。此時中華民國北方的各省耕地已經大部分都完成機械化耕種了。
糧食生產成本比較低,消耗的人力不多。
所以實際上的受災農民很少,自耕農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的農民都變成開農機的了。所以波及人口不多,補貼起來也比較容易。
反正乾旱這玩意,等明年就好了。明年如果再幹旱的話,大不了等後面再種地。
中華民國現在又不缺土地,北方雖然旱災,但是南方沒有爆發旱災,農產品供應方面問題不大。
這次旱災,北方的工業發展也爆發出了水資源不太夠的問題。
中華民國的工業,此時已經有大量轉移到南方去了。南方的經濟,正在極為快速的崛起。北方的工業增長主要是在東北地區和西域地區。
華北平原原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不過此時的華北平原,人口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華北平原上的工業增長比較慢,加上大量的人口遷移都是以華北平原為主力。
東北、外東北、西域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從華北平原遷移過去的。所以這次乾旱,受災人口比歷史上的2000萬人少了一千多萬人,只有幾百萬人被幹旱波及到而已。
華北地區的人口減少了,工業也不多,水資源主要分配給農業,如此一來水資源還是比較夠用的。
儘管有乾旱,但是這年頭北方的地下水還是比較充沛的,透過地下水灌溉還是可以撐過乾旱。
蘇聯就沒這麼幸運了,這一年的乾旱是大幅度的。大量的蘇聯農民的土地也受災了,蘇聯本身就已經在這一年陷入了饑荒,更悲劇的是,這一年還乾旱了,地裡的糧食指望不上,饑荒進一步加劇。
第324章 產業調整和就業
這場乾旱對於蘇聯來說打擊太嚴重了,蘇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在烏克蘭地區徵調了大量的糧食,使得烏克蘭這個產量大區竟然也餓死人了。俄國的統治者,不管是沙俄還是蘇聯,實際上都是一個樣的粗暴。
至於饑荒的問題,蘇聯將矛頭指向了過去的沙俄,以及中華民國等國的干涉軍對蘇聯的打壓。
蘇聯政fu可不管餓死多少人,他們只管是否威脅到了統治。經過一番的宣傳,蘇聯政fu成功將矛盾轉移到了外部。現在死不死人是次要的,統治穩固了才是最重要的。
要穩定統治,除了內部不能亂,還要加強戰爭能力。
蘇聯這個時候得到了羅斯柴爾德財團多的援助,獲得了不少的軍事裝備,既有飛機,也有英國人和法國人制造的戰車。
在技術上,蘇聯也開始自主研發這些軍事裝備的技術。
另外就是要發展重工業,這個時候把人民號召起來發展重工業才是最重要的。至於饑荒餓死人什麼的,等不幹旱了就解決了,餓死一點人也就解決了,沒多大的事情。
托洛茨基對此很是不滿,認為蘇聯正在向墮落工人的方向發展。不過托洛茨基卻是還不敢鬧的。
他起碼也是墮落工人國家的受益者。
列寧和斯大林則對於這個墮落工人國家,各有不同看待。列寧這個比較傾向於托洛茨基的觀點,但是又不完全。而斯大林則是真正的以統治者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將自己與工人割裂開來看待,將工人看作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