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植草,還能對沙漠展開持續的反攻。
所以沈凝雲對於植樹、植草極為重視。
到了春節,全家人也親自到野外植樹去了。每當種下一棵樹,沈凝雲就會想,這些樹木過個90年,就會長成大樹。那個時候,正是沈凝雲穿越過來的年代。
如果是二十一世紀種下一棵樹,過個100年就是2200年以後,鬼知道那時候的地球變成什麼樣了,反正沈凝雲想不出,所以很珍惜當前的時間,每年必然要大規模種樹。
此時的中華民國也在沈凝雲制定的政策下,將大量的原生林、沼澤這些地方保護了起來,並在生態脆弱的西北大規模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也正是這樣的政策下,現在中華民國的各省的耕地面積甚至還在持續的下降。
版圖已經擴大一倍,但是耕地面積依在外東北的耕地開發出來之後,也只有19億畝的規模,之比後世的中國多了一億畝,可見如今中華民國對生態保護的力度是多嚴格了。
而且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被遷移到城鎮,也減少了農村人口的數量,緩解了自然的壓力。
農業文明對生態的破壞卻是比較大,中國自古以來未來農耕,已經破壞了大量的森林、植被。
昔日的黃土高原還有大面積的森林,現在不見了。沒有了森林,黃土高原已經被雨水沖刷出了一道道溝壑。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對外擴張,民族生存空間已經擴大了,土地不足的矛盾已經消除。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也有底氣減少耕地,進行大規模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
1920年的春季,在全國的大規模植樹下,中華民國在一個春季種下去了大量的樹木。春季中參與植樹的工人達到500多萬人。出工量達到了6000多萬(人次),種下樹苗多達460億顆,新造人工林1916。6萬公頃,相當於2。875億畝。
中央政fu發放育苗補貼達到7300萬元。
參與種樹的很多都是臨時工人,他們基本上是放下原先的工作,參與植樹半個月後又回到原先的崗位上。
沈凝雲當天帶全家人去植樹,他一個人奮戰了一天之後,種下了上千顆樹苗。而很多志願者,也多是像沈凝雲這樣,用房價的時間出來植樹一兩天。
“我們要把未來的中華民國,建設成以個花園一般的國家。”沈凝雲在植樹的時候對兒子張瑾瑜教育道。沈凝雲從後世穿越過來,見識過歐美的綠化,心中也有明確的建設目標,只要把現有的保護好,並且每年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建設,只要半個世紀,中華民國就可以變成一個處處綠茵,如花園一般美麗的國家。
不過現在中華民國的森林恢復還處於追求數量的階段,並小規模的進入提高質量的階段,還未大規模的進入提高森林質量的階段。
林區的管理,則可以為中華民國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中華民國人口這麼多,要想走高產值的路線,就必須有大量這樣的產業出現,才能讓人們有事做。因為在生產上,一個人甚至把幾十個、幾百人個人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人,自然就可以從事其他的工作。
要提高就業崗位實際上也很簡單,生態保護、林區管理這些就能貢獻出大量的工作崗位,黃圖高原的攔沙築壩、黃河的治理,這些治山治水的工程也都能創造出大量的工作崗位出來。
至於錢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錢現在完全不缺,中聯儲想印刷就能有多少。本質上還是生產力和產能,能生產出多少商品的問題。那些商品產量才賦予了紙幣的購買力。中華民國現在沒有外部剝削,生產力已經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而且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大。
工業活動,導致生產力不斷的上漲,產能不斷的提高。這個時候必須做好財富分配,才能讓商品能賣出去。
否則就算是能生產出那麼多東西,別人沒錢買也是白搭。老百姓沒有錢,就給他們錢。透過讓他們從事政fu指定的工作,從而拿到錢。這個時候就需要大量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當前是以工程建設為主力軍。
不過工程建設在這麼大的規模的情況下,早晚有一天會建設得差不多,畢竟如今的生產力正在不斷的提高,建設速度也越來越快,而規模又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就得找其他的就業崗位。
綠化、森林資源的管理、開發、環境保護、科研活動、生產裝置的更新換代,都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
實際上,工業化時代的結果,就是有大量的人力被解放出來。這個時候的人類,有大量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