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3部分

團讓英國在穩定英鎊上付出了不少財政開支。

羅斯柴爾德財團本身在工業上沒太大建樹,而和中華民國進行貿易既然能夠讓歐洲經濟走出困境,羅斯柴爾德財團自然也不會拒絕,所以也對此沒多大的警惕。

至於中華民國的軍事威脅,離歐洲還遠著呢!羅斯柴爾德財團也認為,現在透過扶持蘇聯,可以擋住中華民國向歐洲方向的擴張。

羅斯柴爾德財團有多個分支,分佈在英法德各個歐洲國家,他們醉心於金融運作,對工業這種賺辛苦錢、技術錢的行業羅斯柴爾德財團儘管有一些涉及,但技術卻是德國容克財團提供,英法都是從德國進口機械裝置。

實際上德國的製造業能夠發展,和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在德國的投資分不開關係。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制定的戰略是平衡歐洲各國,從而對歐洲人進行持續的壓制,所以在英國逐漸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後,就開始在最弱小的德國進行投資,本身德國又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區,是貨幣的集散地,向歐洲各國出口機械裝置也最為方面。

結果一著不慎,讓德國容克財團抓住空檔發動了普法戰爭。

現在的羅斯柴爾德財團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了,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上下卻沒什麼感覺,因為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都陸續臣服。

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還在幻想著繼續用過去的模式去壓制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的時候,卻依舊對工業比較忽略。

這也是羅斯柴爾德財團衰弱的主要原因了,羅斯柴爾德財團這個時候的重心依舊是在歐洲,當歐洲被玩殘後並未轉移到美國去。

歐洲經濟能有起色,對於羅斯柴爾德財團是有利的。德國的經濟恢復是肯定的,為了讓德國人能夠還得起錢,羅斯柴爾德財團同意由美國向德國提供資金,並出口大量的機械裝置到美國。

卻不知道,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正在暗地裡作者技術交換的勾當。德國人將技術交給美國人,美國人也發展出了更先進的技術後,又交給德國人。

雙方正在想辦法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掌控。

所以這個時候羅斯柴爾德財團最要命的問題出現了,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裡沒有先進的工業技術。

儘管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裡有大量的工業裝置,但那都是德國人制造的。製造源頭在德國,英法的精密製造業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是連狙擊步槍的瞄準鏡都讓英法兩國感覺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是和平時期,英法還能買到德國的裝置,但是戰爭時期,英法就咋地了。特別是法國,農業比較好的法國,已經跟不上德國的發展頻率。

美國財團想將中華民國的商品排擠出歐洲,但是美國又不進口歐洲的鋼鐵,讓美國的意圖直接破產。

再則英國和中華民國保持貿易,讓中華民國賺一點附加值,對英國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印度等殖民地也能保住。

這樣雙方中華民國也不會和英國撕破臉皮,法國則純粹是為了賺錢。與其進口美國的商品,美國又不買法國的東西,還不如買中華民國的商品。

德國那邊儘管很不爽中華民國最後沒有參戰,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還是給德國不少幫助的。當然,中華民國也在向英法出口物資。

所以德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感覺很複雜,這既是盟友,不像是靠譜的盟友。

購買中華民國的商品是沒問題的,中華民國也在購買德國的機械裝置,雙方都是出口比較高階的商品,貿易方面,中華民國和德國的貿易比較公平。檔次差不多,都有附加值,所以談不上什麼勞動力成果的損失和賺頭。

至於那些歐洲小國,看到那些歐洲大國都在進口中華民國的商品,他們自然也在進口,他們本身就沒有那些產業,既然中華民國的商品更高階,價格甚至更便宜,他們為什麼花冤枉錢去買美國人的商品,那就是腦子有問題嗎?

所以中華民國的商品在這樣的局勢下,在歐洲與美國的商品展開了一次比較公平的競爭,這場競爭很快也就以讓中華民國的商品大獲全勝。不過美國倒是有不少商品可以在歐洲賣得動,那就是那些中低端的商品。

然而那些中低端的商品卻嚴重衝擊了英法的就業率,讓英法兩國甚至出現要提高美國商品關稅的聲音。

畢竟英法的工業以前算是高階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英法的產業已經落後了,他們的產品此時已經淪為中低端的商品,高階的商品也有,但是不成太大的規模。

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