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英國和法國。
德國情況最好,美國人大量的進口德國的機械裝置,以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業升級,所以德國人的經濟開始快速恢復。而英法兩國在戰爭過後日子就不是那麼好過了,英法兩國的商品出口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他們如果進口美國的商品的話,美國人不會和他們商量什麼貿易逆差問題。
只有中華民國會和他們商討貿易逆差,可以多進口一些英法的鋼鐵。
以至於僅僅半年,中華民國就從歐洲進口的鋼鐵就暴漲到了上千萬噸,這樣的進口量,讓歐美的鋼鐵冶煉有了起色,然而中華民國卻透過這些鋼鐵,讓自己的製造業更加龐大,積累下了更多的經驗。
而美國的高階商品,則有些悲哀的在歐洲市場有點賣不動了。
再則,歐洲之外的市場,中華民國的高階商品也勁頭十足,在質量上碾壓了美國高階商品。
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有的商品,美國未必有。
當美國的汽車、電器製造行業已經造出某種商品的時候,中華民國已經推出了更高階的商品,這些更高階的商品繼續在市場上瘋狂吸金。
對於全球那些富豪們來說,那些高階商品貴一點不算貴,只要足夠高階就是他們的首選。
而在那些中端的商品方面,中華民國也有不少出口,更重要的中華民國將一些組裝之類的工作交給朝鮮等附屬國做,成本大幅度降低,在加上上對美國的商品又絕對的競爭優勢。
美國目前還能保住的,無非就是本土市場和日本市場,以及加拿大、南美一些市場,不過南美的市場現在也快便成篩子了,很多中華民國的各類商品橫行市場。
中華民國的商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打下了足夠的名氣,世界各國對於中華民國的商品的印象就是質量好,而且比較先進。有了這樣的印象,使得中華民國的商品在捲土重來的時候,迅速的反攻海外市場。
美國的製造業受出口不太順利的影響,已經沒有了歷史上那樣的經濟發展勢頭。不過美國內部市場依舊繁榮,戰後的美國有大量的軍人拿著錢消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積累,美國的經濟不繁榮都不行。
如今的世界,對立的也就是中美兩個國家。
中華民國和美國不對路,即有雙方海外市場競爭,更主要的是日本問題。美國要為日本政fu撐腰,和中華民國的關係自然不會好。
美國試圖圍堵中華民國,與其說是美國試圖圍堵中華民國,不如說是羅斯柴爾德財團想要圍堵中華民國。美國的各個財團儘管也有野心要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在歐美的霸主地位,不過還沒什麼底氣。而對中華民國的圍堵,美國財團也參與到了其中,畢竟美國的各個財團也意識到了中華民國所產生的巨大威脅。
而向羅斯柴爾德財團妥協的德國容克財團,這個時候選擇和美國財團合作,雙方都想要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的霸主地位。但是德國容克財團卻是對圍堵中華民國不甚感興趣。儘管德國容克財團也意識到了中華民國多的崛起,可能對歐美對世界的支配地位產生威脅,但掌控世界的不是他們,他們也不會鹹吃蘿蔔了淡操心。
英法兩國欠下羅斯柴爾德財團大筆的債務,如今英法兩國都在想辦法改善財政,一個是從德國身上剝削,透過德國的賠款讓兩國財每年都有一筆收入。另一邊則希望和中華民國擴大進出口貿易,以改善他們的經濟情況。
第330章 中美世界市場競爭
第330章 ;:中美世界市場競爭
羅斯柴爾德財團儘管掌控英國和法國,但並不是完全的掌控,更多的是用金錢來操縱英法。
此時英法掉進了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戰爭陷阱當中,揹負了大量的債務,已經讓兩國的財政變得很不樂觀。
特別是英國,法國以財政不好為理由,拖延歸還英國向法國提供的戰爭貸款,讓英國的財政變得雪上加霜起來。
英法兩國被真正壓制的是他們的民族資本,那些政客則和羅斯柴爾德財團勾結在一起,收取就好處。但是現在要把經濟盤活,只能和中華民國進行進出口貿易,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改善財政的路線。
特別是中華民國大方的多進口他們的鋼鐵。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那邊,如今也有點跟不上時代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英法兩國的工業卻還停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水平,而羅斯柴爾德財團又醉心於金融,為了確保英鎊能夠繼續作為世界主要貨幣,以盤剝世界,羅斯柴爾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