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中華民國官方則是建議投資者不要前往北美、歐洲展開投資。並且在地圖上標註出了世界上比較危險的區域。
美國是危險程度最高的地區,歐洲也較為不安全,但是危險等級要小一些。
主要建議前往海外投資的個人和企業,在經濟殖民地之外,向澳大利亞、非洲、南美三大區域展開投資。
而在非洲、南美又標註出一些政治、治安不穩定的危險區域。
這個地圖示註會根據世界、區域局勢的變化而進行更新和提醒。
中華民國此時如旭日東昇,國力迅速上升,國際地位迅猛提高,大量的海外投資自然是開始不斷增長的。
畢竟當資本達到一定規模,內部的機會是被其他資本所佔據的。特別是財團,掌控了大量的資源和機會。
一些民資在內部得不到那麼好的機會,就會大量向海外進行資本擴張,這是一個國家內部機會飽和所必然出現的現象。就像是後世的中國,也開始大量的向海外輸出資本,不過被國際資本大鱷狙擊了不少,被坑了很多錢。之所以那些國際資本大鱷能坑掉中國人的錢,無非就是在軍事上和規則上掌控了主動權,擺明了就是坑你又能怎麼樣?到法庭告他們?告的贏嗎?就算是佔理,人家大不了不斷的拖,不斷的耗,耗到你完全沒耐心為止。
如今中華民國的內部機會還是不少的,但是因為銀行開始大量放貸,而市場又很賺錢,導致很多企業錢多得不知道怎麼花。所以很多企業家開始向海外開拓,加上海外華人回國融資,所以向海外輸出的資本不斷增長。
向海外投資的主力,則依舊是財團和民族資本商人。
財團和民族資本商人的海外開拓,更主要是看重經濟戰略,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海外掠奪資源。
所以財團和民族資本家,在海外資本輸出方面的手筆很大。
英國服軟之後,中華民國的外部環境,從之前的四面楚歌,變成了風平浪靜。在版圖以東,日本已經廢了,美國遠隔萬里重洋,無力威脅中華民國。
東南亞被中華民國完全掌控,以南地區的澳大利亞,也無力對中華民國構成威脅,畢竟澳大利亞人口只有八百萬,而且沒有什麼工業,也就是礦業和農牧業為主。
在北部,版圖延伸到了北極,所以也沒什麼威脅了。西北部的蘇聯則成為了當前最大的威脅,但是自從年初教訓了蘇聯之後,蘇聯已經沒有膽子再跳了。
西南部的英國殖民地印度,以及非洲等地區,也沒有什麼威脅。中華民國不威脅英國就不錯了,英國很被動。
所以外部環境空前好轉。
這個時候,沈凝雲則提出了大裁軍的計劃。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因為外部環境有了空前的好轉,而且擁有很好的戰略緩衝空間,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已經不需要保持高達將近400萬的陸軍。
第399章 百萬大裁軍
在巨大的勝利喜悅之中,對中華民國來說是一場劇變的1921年悄然度過,全世界迎來了1922年。(首發)
美國退出亞洲,英國退出東南亞,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華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
這一年中華民國擊敗了蘇聯,擊敗了美日聯合艦隊,將美國掃除亞洲,逼迫英國退出東南亞,用武力一舉改變了不利的外部局勢,並獲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
菲律賓的戰爭紅利剛剛進行瓜分,那邊馬來和緬甸也相繼宣佈獨立,併成立獨立政府,中華民國對馬來和緬甸的紅利瓜分也開始了。
馬來和緬甸的獨立政府成立後,私下裡對中華民國表示臣服,隨後馬來和緬甸宣佈加入亞盟,隨後根據亞盟的規定,以此為理由和藉口,中華民國開始大規模介入馬來和緬甸的內政。
軍事、教育、經濟政策等等,都在干預範圍之內。
隨後中國資本開始湧入馬來和緬甸,與當地華人資本勝利會師,展開資本合作,對馬來和緬甸進行持續的經濟殖民剝削。
亞盟很快就多出了汶萊、馬來、緬甸三個成員國。
亞盟的成員國包括中華民國在內,已經達到了十三個,亞盟成員國的不斷增長,讓亞盟在世界的影響力更加強大。
大量的殖民紅利的產生,讓中華民國的發展環境更加優渥。
苦活累活分包出去,高附加值的產業自己發展,集中資源發展新興產業,以及抽調更多的勞動力去建設基礎設施。讓民眾擁有消費能力,進而消費大量汽車、電器等商品,進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