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戰爭掛鉤的工業規模。
在外部局勢大幅度改善之後,裁軍的計劃也擺上了日程。
“現在要防備的,也就是蘇聯一個威脅,另外就剩下一些區域性暴動需要防範,加上我們的各個經濟殖民地的軍隊,維持將近四百萬的陸軍已經沒有太大必要了。”沈凝雲在最高統帥部會議上指示道:“參謀部拿出一個具體裁軍計劃,讓軍人轉業投入生產。”
不久之後,參謀部拿出了一個詳細的裁軍計劃。
“我們中華民國在內部沒有什麼問題,只需要一支10萬人的軍人來應對突發事件,其他靠警察、武警就可以維持社會秩序。而在邊境上,只剩下蘇聯一個方向需要防範,因此保留一百萬軍力就已足夠。而在防範經濟殖民地的問題上,朝鮮、越南、暹羅、高棉,以及菲律賓、印尼不可能叛亂,而且這些國家各有軍隊,其中一個國家發生叛亂,可以從其他經濟殖民地抽調軍隊進行鎮壓。因此在東南亞,只需要維持一支10萬人的海軍陸戰隊就可以了,加上各個經濟殖民地的軍隊以及海軍的力量,也足以對澳大利亞保持足夠的軍事壓力。剩下的就是波斯、阿富汗、高加索這三個經濟殖民地,高加索一般不可能叛亂,而波斯和阿富汗則存在一定風險,所以需要維持10萬兵力駐紮在阿拉伯半島,以及用防範印度的名義在阿富汗境內駐軍。”
“總的來說,我們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加起來,只需要維持在130萬的兵力,加上經濟殖民地的兵力,我們可以抽調作戰的兵力依舊達到250萬以上。不過裁軍有個問題,那就是必須保證蘇聯也裁軍,否則我們無法將總兵力裁減下去。”
王東昇對計劃進行了報告。
“這個問題好解決,和蘇聯人談,他們如果不裁軍,我們就打,打到他們裁軍為止。”沈凝雲輕鬆的說道。
“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王東昇點頭說道。“這個裁軍計劃,要裁撤的陸軍兵力達到了270萬,我們第一波裁軍先裁撤120萬,第二波裁軍再裁撤150萬。最後保留120萬陸軍,10萬海軍陸戰隊。”
“另外華東艦隊分離出一部分,組建印度洋艦隊,華東艦隊負責太平洋海域,印度洋艦隊則負責印度洋海域。同時兩支艦隊派遣巡洋艦、護衛艦在全球海域圍剿海盜、保護商船。”
中華民國的軍事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好轉,裁軍和保護商船是肯定需要的。成立印度洋艦隊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在印度洋海域保護中華民國的石油運輸線。
維持一支400萬的陸軍是很燒錢的,如果裁撤了裁撤一半,就能減少一半的人員、裝備支出,並且還將多出200萬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建設,這一減一增之下,不僅節約了開支,而且還擴大了生產建設規模。
“裁軍是肯定要做的,不過在轉業方面必須做好。”楊凌對王東昇說道,王東昇點頭說道:“轉業上沒有什麼問題,可以保送一批去上大學,再送一批去學技術,還可以開闢農場安置一批,安保公司方面還可以再吸納一批。”
“還可以提供一些資金和專案,扶持一批創業軍人。”沈凝雲補充道,“從而給華東商會繼續輸血,反正現在專案也多。”
華東商會吸納的是民族資本商人,但是軍人當中也是有很多有頭腦成為商人的,而且這些商人有紀律性,也懂得團隊協作,有配合意識,所以是華東商會最佳的吸納群體。畢竟參軍過的,基本上都是受過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灌輸的,出來的不說人品如何,起碼在民族主義方面是過關的。
這個裁軍計劃,將在三年內完成。
在確定了計劃之後,與蘇聯的談判也很快開始,中華民國向蘇聯提出了雙方共同進行裁軍的要求。
中華民國向蘇聯提出,雙方陸軍兵力不超過150萬人,並且在邊境上的駐軍進一步降低,降低到20萬的規模。
對此蘇聯自然是求之不得。
一旦雙方裁軍,就意味著蘇聯在中華民國這個方向的戰爭危險就消除了,以中華民國的龐大國力,蘇聯真心打不過。
能進一步降低雙方的陸軍規模,那麼中華民國也就不會繼續入侵蘇聯。畢竟一百多萬的軍隊,在蘇聯境內撒開之後就沒多少了。一旦中華民國不再試圖入侵蘇聯,蘇聯只需要哦防範來自歐洲的威脅。
而因為中華民國的崛起,歐洲和蘇聯的關係有不錯,並且還不時的給予蘇聯援助,這讓蘇聯的外部環境將大大的改善。
這樣一來,蘇聯就能夠集中力量,先把工業發展起來。
當然蘇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