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一戰之前能成功發展出海外市場,主要也是因為德國的遠洋商船比英國的先進,儘管噸位沒那麼大,但是效率卻比英國人的那些老舊商船要高很多。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因為有大量的集裝箱貨船,所以和經濟殖民地之間的運輸業務,歐美各國商船是插不上手的。因為歐美還沒有集裝箱貨船的應用,集裝箱貨船的運輸體系是囊括汽車、火車和船隻的,需要專門的吊裝裝置的建設。
那些經濟殖民地因為有大量的資本注入,所以礦產開採、農業生產規模正在不斷的擴大,另外還有分包的產業不斷發展,工廠數量不斷增長,並且不斷的向中華民國出口各種商品,中華民國則向那些經濟殖民地出口糧食,以及各種建設所需物質,以及各種高附加值的商品,中華民國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貿易頻率不斷增長,對商船的需求極為旺盛。
進而,在遠洋商船的噸位上,中華民國正在迅速的超越歐美各國的總和。
而且中華民國的商品向全球各國進行輸出,並且在海外大量投資經營各種原材料開採,進而導致新的運輸業務正在不斷地出現。這些業務,也是那些歐美商船所插手不了的。而在運輸過程當中,那些散裝貨輪還可以在各國進行靈活的攬運。
而那些超大型的商船,則基本上是用來運輸礦石、糧食、棉花等大宗貨物的,並不進行中途攬運,但是各國商人,也可以向中華民國的商船下達運輸業務,而且效率很高,中華民國的商船噸位最大的,在1921年已經發展到了7萬噸的級別。
此時中華民國的造船業的造船能力,已經暴漲到了年600萬噸的規模,明年可以繼續增長到900萬噸。
大量的油輪、運煤船,以及遠洋商船將被製造出來。特別是對於油輪有迫切的需要,中華民國施行的是低油價政策,石油方面的稅收只是正常稅收,並沒有像後世各國那樣對石油不斷的加稅。所以石油消耗規模是在不斷的上升,這個時候所需的油輪就很龐大了。
中華民國在西域行政區的石油是很豐富的,首先西域行政區有油田,高加索聯邦又有石油產出,而波斯和阿富汗也有石油產出,那裡是不缺油的。缺油的地區是中國關內各省,這些省份的石油供應則需要用遠洋油輪進行大量的運輸。遠洋油輪的運輸成本是比較低的,從庫頁島運輸到沿海各省,從南洋的石油產地運到沿海各省,從波斯和阿富汗運到沿海各省,然後再向內陸各省進行運輸。
用不了幾年,中華民國的海洋利益,將會超過歐美各國。
這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因為中華民國現在是模式上的領先和技術上的領先,導致跨國貿易持續的快速增長。
歐美各國因為還是用原有的模式進行發展,加上生產力技術也沒有中華民國那麼高,跨國貿易規模並沒有中華民國那麼大。
海洋利益,說白了就是運輸為主。
誰掌控了海洋運輸,誰就能從世界各地獲得資源。另外一個就是海洋漁業方面的利益,中華民國在遠洋漁業方面也已經發展到了世界各國的前面。
英國現在拿海洋利益說事,中華民國自然也振振有詞。
現在能不講理的不是英國,而是中華民國了。因為中華民國在軍事上佔據優勢,有不講理的資格。
中華民國說是如此,就是如此。
談判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雙方還是沒有達成協議,最主要的還是這個海軍協議的問題,與英法美意四國所想象的相差甚遠。
或者說是與羅斯柴爾德財團所想象的差距太過離譜了,原本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想法是要在海軍噸位方面對中華民國面前佔據優勢的。但是這個協議一旦簽訂,根本就沒有優勢,甚至是劣勢。
沈凝雲等待得有些不耐煩,開始授意中華民國國防軍向阿富汗境內集結,同時要求華東艦隊集結主力,開往印度洋。
“對日作戰,可以先放一放,等開春之後再說。”沈凝雲對華東艦隊指示道。
原本的計劃,是要在華東艦隊的配合下,繼續對日作戰,接下來的作戰目標就是日本北海道。
日本北海道人口沒有日本本州島那麼多,還是比較容易攻佔的。到時候把北海道吞併到中華民國的版圖,日本那可憐的版圖將進一步的縮水。
不過冬季的北海道有些寒冷,現在放一放沒什麼問題。
而英國既然在談判上進行拖延,那麼沈凝雲也不的不對英國進行武力逼宮了。
第398章 英國服軟
1921年年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