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0部分

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如今中華民國的老百姓使用的燃料不是煤炭就是石油,或是液化氣、電力。

加上每年堅持植樹造林,關內各省的環境大有改善。

所以1923年的水災儘管規模比較大,不過很多地方的水災還是比較輕的。

而旱災方面,也因為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也開始減少。

抗災能力方面,則變得無比強大了。

不似歷史上的民國期間,災害中被餓死的人數多達1700萬左右。這主要是歷史上民國大量的財力都用在了軍事活動上,倉儲準備不足。

而如今的中華民國,沒有了兵災。軍事開支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也讓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在這個時候遇到災害也不可能被餓死。

首先是老百姓富裕了,自救能力強。再則國家也有錢,同樣國家不缺糧,自然也就餓不死人的。

加上水庫的大規模建立,讓中華民國的抗洪、抗旱能力都有所加強。經過水庫的調節,這一年的洪災的災情還不算太嚴重。

災情當中沒人被餓死,也讓中華民國的人口已經上升到了五億的規模。

這一年中華民國不僅加大了山水治理的投入,同時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上,也開始擴大規模。

說到底,中華民國這個時候還在填滿清留下的坑。

只不過填得比較早,這個坑沒有無限變大。不似後世的中國,滿清留下的大坑依舊還沒填上。

滿清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中國在這三百年當中,也變得亂七八糟。環境方面雖然沒有工業汙染,但是植被破壞程度還是比較嚴重的。還有衛生防疫,也是亂七八糟。

中華民國每年的堅持治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例如黃河,已經很久沒有潰堤、決堤過了。

在每年的持續投入下,黃河流域建起了水庫,加固了堤壩,並且每年冬天會組織工程隊對黃河的淤泥進行清理。

這種淤泥清理工作,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那時候,是每年組織黃河流域的百姓用人力進行清淤,勞動強度比較高。明代就是那麼做的,但是在明末時期這樣的活動已經停止,導致黃河決堤不斷,甚至是黃河改道。

而如今有汽車,也有了挖掘機,清淤就變得簡單多了,只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就可以了,效率要高得多。

加上黃河流域上游,在經過移民之後人口大量減少,植被每年的恢復,入黃泥沙的總量每年都有所減少,儘管徹底解決黃河泥沙問題還要很多年,但卻勝在每年都在減緩黃河泥沙問題,不至於情況的持續惡化。

在中央政fu的高度重視下,中華民國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了越來越有效的控制,社會經濟發展也變得越來越穩定。

除非是碰上百年不遇的天災,否則一般的災害,都開始難以對中華民國造成太大的損失了。

特別是城鎮化之後,抗災能力就更強了。

城鎮化之後有水庫供水,也有排水設施。而天災對農業的影響自然是無法徹底消除的,但水利設施的大量普及,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越來越大。加上中華民國的農業並非是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個區域受災,其他區域依舊能正常生產,所以抗災能力已經非常強大。

這一年的國際局勢方面則比較的平穩。

在亞洲,武力殖民只剩下印度還在承受,其他國家都已經從武力殖民當中解脫了出來,經濟也欣欣向榮的發展。日本投降、南朝鮮解放,馬來西亞和緬甸的獨立,都讓亞洲局勢徹底的穩定了下來。

亞洲局勢的穩定,也展現出了中華民國對亞洲的掌控力度。

就算是獨立的馬來西亞和緬甸,中華民國沒有在其境內駐軍,但是這兩個國家獨立後,同樣也是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經濟殖民地,歐洲勢力在其境內已經崩潰。

歐洲局勢則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休戰’了,凡爾賽條約,無疑就像是一場‘中場休息’,精疲力竭的雙方,這個時候也都不可能爆發戰爭。

美國一如既往的採取孤立主義,對世界局勢不是太過關心。自從吸取了阻擊中華民國失敗的教訓,以及美國失去了菲律賓殖民地,美國對世界政治局勢看起來已經漠不關心。只有穿越者沈凝雲知道,美國財團的野心實際上非常龐大。

美國財團無時無刻都想要控制世界。

當一群商人發展到這個程度,財富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太重要的追求了,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財富,這個時候的夢想,無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