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長生不死和掌控世界了。前者,美國人沒有道家學術,坐禪鍊金丹不懂,無為而無所不為也不懂。所以美國財團追求這個夢想的時候,走的是科研路線,顯然一時半會是研究不出什麼玩意。
而掌控世界的野心,則在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後不斷的滋長。
美國財團已經發現,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之後,歐洲各國已經很難稱霸世界了。加上中華民國在亞洲強勢崛起,都讓歐美感覺到了嚴重的威脅。這個時候美國財團彷彿又有一種使命感,必須發展自身,就算不能稱霸世界,也不能讓中國人稱霸世界,站到金字塔的頂端。
所以美國看起來在施行孤立主義,不過那也只是表面上的狀態。
加拿大則已經被美國給掌控了,儘管加拿大是英國的自治領,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美國的前院。南美洲,則是美國的後花園,經常有南美洲國家產生對美國的排斥行為,但是美國對南美洲各國的軍事行動也在時不時的出現那麼幾次。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在國際上對各國的爭端並不是很感興趣。中華民國確定了亞洲霸主之後,開始只關心亞洲各國的局勢,對亞洲各國的掌控力度也很強。但是在亞盟體系之外的世界,中華民國則表現得有些漠不關心了,也和美國表面上的態度是有些類似的。
只是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下,中華民國還是經常對一些弱後國家進行糧食援助,以及進行海外市場的積極擴充套件。
亞盟各成員國,也就像是美國控制南美洲一樣。然而中華民國對亞盟各國的控制力度,又比美國控制南美洲的力度要大上許多。
畢竟中華民國的殖民方式是更先進的經濟殖民,美國儘管也是對南美洲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殖民,但是開發程度不高。
美國控制了英國自治領加拿大,而中國則變相的控制了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
此時的澳大利亞,對中華民國已經完全沒了脾氣。
英國遠隔萬里之遙,軍事實力上又比不過。世界第一海軍的地位,早已因為中華民國的海軍力量的膨脹而失去。陸軍方面和空軍方面就更不用比較了,中華民國的陸軍能輕鬆把澳大利亞堆死。空軍更是久負盛名,世界公認的第一。
所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表面上都還是英國的自治領,但是英國對其的掌控能力已經微乎其微了。
澳大利亞在中華民國的武力威脅之下,只能採取綏靖政策,向中華民國各種妥協。
大量的中國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亞,這個時代澳洲西部地區幾乎處於沒什麼開發的程度,人口非常少。
而中國移民則大量集中在西澳地區,因為中國財團在西澳投資了鐵路、港口,以及大量的礦山。
而那些中國商人,則在澳大利亞投資了大量的牧場。
所以如今的澳大利亞出現了一個非常涇渭分明的局面,那就是西澳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口都是中國人,而且還在持續的增長當中。
而澳洲的白人,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
澳大利亞的工業依舊非常稀少,連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都比不上。而澳大利亞的商品市場方面,則被中華民國和亞盟各成員國所生產的工業產品所壟斷了市場。
中美兩國,對於世界各國的軍事、民族衝突都不是太關心,但是兩國對商業都是非常上心的。雙方在爭奪歐洲市場的同時,都試圖將商品,賣到對方的商品市場勢力範圍。
例如美國就試圖將商品賣到澳大利亞和印度,只可惜的是,印度人的消費能力不強,中華民國那些經濟殖民地生產出來的廉價輕工業商品在印度更受歡迎,而在燃油方面,印度又離中華民國的中東石油產地比較近,因此石油方面美孚公司也競爭不過。
而在澳大利亞,中華民國和美國則進行了各種明爭暗鬥。最後澳大利亞政fu迫於中華民國的武力威脅,只能對美國商品制定貿易壁壘,而對中華民國的商品大開綠燈。
中華民國這邊則不斷試圖將商品輸出到南美洲,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美國對南美洲的掌控,實際上是基於德國的推出,以及英國對南美洲的掌控能力的下降之上的。南美洲各國,也有不少不甘被美國掌控的。
加上中華民國的海軍有所發展,南美洲各國也不敢得罪中華民國。誰知道,中華民國不會不在境外資本遭打打壓後排軍艦來南美洲炮擊。連滿清都敢派軍艦到南美炮擊,中華民國如此激進的政fu,南美那些小國自然不懷疑他們敢亂來的話,會被中華民國教訓一頓。
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