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3部分

經濟殖民地則向中華民國出口大量的輕工業產品,不過中華民國也有保留一部分輕工業製造,但是在製造裝置上非常先進。

中華民國主要從事重工業商品製造,出了重工業商品之外,還有生產資料的製造,大量的機械裝置,基本上都是中華民國自己生產,出口價格昂貴,很多還是不出口的,頂多只是出口到那些經濟殖民地,而且那些經濟殖民地的企業不能私自販賣。

在此時的中華民國,簡直就是日新月異。

舉國上下,到處都是工地。

城鎮化開展得轟轟烈烈,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開始向城鎮轉移。而那些農村人口儘管沒有什麼技術和文化,但是工地很多,需要出力氣的就業崗位極多,所以沒有失業的問題。只要肯做事,工地上的收入比一般的工廠工人的收入還要高。要想在城鎮當中擁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和一輛自己的汽車還是很容易的。

一般在城市中購買一套一百平方的商品房,一名工人只需要支付四年的工資,而在郊區的房子,那就更便宜了。

而商人和工人同樣也在大量投資,因為工人收入不斷增長,很多已經有了房子和汽車的工人家庭,則是會選擇購買股票和債券保值。

畢竟隨著紙幣的大量印刷,食品價格和輕工業商品價格都開始上漲,良性的通貨膨脹持續在進行。

這也像是一條鞭子,在後面趕著人民不斷的勞動。

老百姓一旦吃穿不愁之後,很多時候是不想做事的。只有讓他們有危機感,現在吃穿不愁,不代表日後吃穿不愁,還是要繼續勞動。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勞動力不會因為日子好過了,就混吃等死,而不創造財富。

只是各國在這方面的力度有所不同罷了。

中華民國自然也不能說不剝削人民,讓人民一下就全部都富裕起來,然後就不用做事了。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還達不到那種狀態,所以還是要讓大部分人民都勞動,這樣國家才能發展起來,才能確保不被其他國家超越。

不過中華民國現在基本上也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儘管有在剝削,但是錢抽上去之後,卻是用來建設更多的東西,而不是拿來當做個人享受。

人的一聲,苦與樂同樣也是陰陽之道。

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上層統治者如果樂過頭,就會引發禍事的。就如明代,統治階級過得非常舒服,有功名的地主不用納稅,中後期商人地位提高,而且又不收商業稅,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明末的上層階級日子是很好過,但是北方的下層階級日子卻完全不能過,最後樂極生悲,這才導致了明末的悲劇局面,一個偌大的國家,竟然會因為財政破產而滅亡,簡直是聞所未聞。

如今的財團,也就相當於一個超級國企,不過是隱形的,也不會給民眾分紅,但是會將錢人力物力用在發展上,而不是用在享受上。

之所以要發展,還是因為未來必將有一場決定世界霸主的浩大戰爭將會爆發,中國如果不發展,就會錯失成為世界霸主的機會。

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剝削程度就更高了,因為那些經濟殖民地要為中華民國生產輕工業產品以及重汙染工業品,以及農業經濟作物和挖掘礦產。為中華民國不斷的生產工業商品,才是最主要的功能。

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工人的工資不高,而且經常一天就是勞動十個小時以上,而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出口到中華民國。

當那些商品出口到中華民國之後,本身價格很低廉,但是進入海關之後,這些商品的價格就直接與中華民國的輕工業商品價格持平,有些輕工業商品的價格甚至被拉高好幾倍。而其中的利潤自然也就是財團賺走了。

而本土的那些輕工業工廠,民資首先要承擔越來越高的人工成本,同時在稅收上因為中華民國開始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搬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去發展,因而那些使用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工廠為了不倒閉,基本上都是搬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去了,留在中華民國的那些輕工業廠家,則基本上是使用更先進的生產裝置。

是有先進生產裝置,從而減少了工人的僱用數量。並且不用承擔那麼高的稅收,使得中華民國的輕工業生產雖然規模大減,但是每一家輕工業工廠的裝置都是很先進的,並且持續走上技術為主要生產力的發展路線。

中華民國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模式變成中華民國的輕工業技術升級後,淘汰掉的工業裝置才會普及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去。然而中華民國的廠家用更高階的生產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