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輕工業就業工人儘管持續的降低,但是輕工業商品的生產數量,依舊可以滿足全國三分之一的輕工業商品需求。而其他的三分之二的輕工業商品的生產,則分包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去了。
那些經濟殖民地就相當於中華民國的資本奴隸,不斷的被中國資本壓榨其勞動力,他們不斷的工作,而勞動成果卻是被中華民國全體大量享用。
中華民國的輕工業廠家,不僅僅是走上技術為王的路線,同時也在大力發展品牌,各種名牌正在不斷的宣傳。
一件衣服,甚至是一把牙刷,都可以是牌子的,就是賣得更貴,不僅僅在中華民國賣得更貴,中華民國的那些輕工業商品同樣也出口到那些經濟殖民地,成為那些經濟殖民地的有錢人所消費的東西。
要是穿上一身中華民國的名牌,在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土鱉面前,絕對是‘高逼冷豔’,逼格提升不止一個檔次。
就像是後世中國那些爭相購買蘋果6的人,花個幾千塊錢,而在美國,蘋果6最便宜的只賣199美元。之所以願意花更高的幾錢賣,而且還是排隊去買,無非就是為了裝逼用的。這個時候消費者消費的不是價效比,而是消費一張裝逼的名片。
那些奢侈品很多時候,質量並不比普通牌子的商品好多少,但是人家穿出去就是有炫耀的本錢,於是也就成為了裝逼利器。
還有一些奢侈品,甚至是質量不怎麼樣,但是價格就是奇貴無比,美名曰‘低調奢華’,但就是有人買。因為質量不是問題,問題是主流的裝逼裝備太過流行,已經不能滿足那一部分群體的裝逼需求了,這個時候就是要追求什麼貴族的‘低調奢華’,才能彰顯出與眾不同。
中華民國的輕工業產品的附加值非常高,儘管在本土售價很多時候不是很高,但是在那些經濟殖民地,那些牌子貨的售價拉高一兩倍甚至都有人買。
那些經濟殖民地的人也不全是窮人,還是有很多人透過和中華民國合作,或者也有一些經濟殖民地的商人接著發展的潮流發家的,也是有不少暴發戶的。那些暴發戶,實際上也就是在為中華民國貢獻財富,大量消費中華民國的那些高階商品,成為中華民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本土,中國民族財團也打造了不少奢侈品,用來給那些發財的商人消費的。現在財團大量放貸,加上市場又非常堅挺和景氣,很多商人甚至不知道手上的錢要怎麼花。大量的民資開始爆發出來,自然也成為了那些奢侈品的消費主力。
在這場盛宴中,民資在笑。
但是能笑到最後的,只有那些勤儉經營的民資商人。那些亂花錢的商人,大部分都會在最後死在沙灘上。
此時因為財團大量放貸,很多民資得以發展,但是有一群民資商人卻並不貸款,而是在穩紮穩打。
這類的商人,有傳統商人的特性。
傳統商人,對產業極為看重,別人就算是出很多錢也不會賣,而且不合股,手裡有錢的時候絕對不借債。
這種商人的經營策略儘管有些過時,但是時代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儘管這些企業會錯過快速擴張的時期,但是他們卻能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生存下來。
這次經濟刺激,基本上也就是大浪淘沙。
按照此時中華民國的大好局勢,機遇之龐大,可謂是百年難見。作為民資,只要有頭腦,或靠魄力,或靠精心經營,總會出人頭地。
財團對民資的收割,基本上是建立在調控之下的,並不是明目張膽的去搶,財團不缺錢,只要在內部能用錢買下的東西,為什麼要去搶?在外部對待異族,因為錢不在自身的資金迴圈圈裡,自然是能省則省,動用黑幫倒是很常見。
華人再怎麼滿世界跑,他們的根都在中國,他們在海外的錢再怎麼多,他們對海外也沒有歸屬感,最終那些錢都會大量的帶回中國。
中國不似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的文化比較低階一些,對文化的歸屬感與依賴都比較小,所以可能會滿世界到處跑,就像是美國人可以從歐洲移民過去,與親屬朋友一刀兩斷。但是中國人只要不是沒辦法活下去,一般很少會漂泊他鄉,而且賺了錢之後,就會思鄉心切,因為中國的社會有那種讓人產生歸屬感的氣氛。這也是為什麼在世界很多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因為高階的文化,是無法被低階文化所完全同化的。歷來異族進入中國,都是被中國同化,而不是被異族同化。
特別是在中華民國崛起後,全世界的海外華人,都爭先恐後的將子女送回國內就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