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總的來說,飛機、戰車這些軍事裝置,蘇聯此時都是可以製造的,只是技術低階了一些。
蘇聯的基礎設施,也大量建設了起來。
這個時候的蘇聯,建設速度正在不斷的加快,雪球已經讓蘇聯滾起來了。現在蘇聯只需要具備先進的技術,就馬上可以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從二戰的歷史上可以看出,就算是二戰期間蘇聯得到了英美的技術支援,但技術依舊不是頂尖的。但是蘇聯的軍事模式極為簡單粗暴,大力發展‘大炮兵模式’,打到最後,幾百公里的德軍陣地同時被轟得連狙擊手都看不清楚兩百米外的目標。
這種大炮兵模式,之所以能夠戰勝德國,主要還是德國的空軍戰略出現了錯誤,沒有組建戰略轟炸部隊,讓蘇聯工業在西伯利亞重振旗鼓的結果。大炮兵模式,是很依賴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的。
為了針對蘇聯可能採取的大炮兵模式,沈凝雲則是提出‘大空軍’模式。
十九世紀,是海戰的時代。
二十世紀,則是空戰的時代。
誰能贏得空戰,誰就能主宰戰爭的勝利。
同時在炮兵方面,中華民國則是大力發展自走炮,提高火炮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和支援效率。
在經濟大蕭條過後,中華民國的軍事研發單位迎來了一個興盛的時期。
在那些重要的軍事技術研發方面,經費幾乎不限。
美國二戰時期研發原子彈,參與人員達到二十萬。然而此時中華民國,二十萬人實在不算什麼,而且在個人生產力上,還比歷史上的美國還要高。
人力物力之龐大,簡直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程度。
集中二十萬人的力量來研究一個專案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大量的研發專案砸下去,科研產業帶動的就業人員不斷上升,到了1933年年末,已經迅速上升到了六百萬人的規模。
而到了1934年,科研產業的就業規模,更是飛快的攀升到了一千兩百萬的恐怖規模。研發專案涵蓋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工程技術、醫療技術、軍事技術等等領域,還有什麼鐳射武器、粒子武器等等目前只有一個概念的東西。
但是這些東西,對於中華民國的科研工作來說並不是只有一個概念。因為沈凝雲直接提出了研究方向。
反正是能提高生產力的技術,都有經費和人員。
而那些關乎未來能否佔領科技制高點的東西,也都在早早的進行研究和摸索。
研發多年的天罰a3轟炸機,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了研發規模。
更強大的發動機,更精密的製造技術,最尖端的技術,都應用到了天罰a3戰略轟炸機的研發之中。
這款戰略轟炸機,原先的天罰a1未透過,當時用天罰a1的技術成果,設計出了天罰a2中程轟炸機,三千公里的航程,加上一萬公斤的彈量,到如今,天罰a2依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機。不論是航程還是彈量上。
然而正在研發的天罰a3轟炸機,在效能要求上,卻是遠遠超出了天罰a1的要求水平。在多年的技術積累下,終於在1934年年中,第一架天罰a3戰略轟炸機被製造了出來。
這架轟炸機依舊是由西北飛機制造廠負責製造,並在西北實驗空軍基地進行了秘密飛行。
試飛當天,沈凝雲親自到場參觀。
試飛的結果非常驚人,這款天罰a3轟炸機的最大航程,達到了1。5萬公里,彈量達到了31噸,也就是三萬公斤的炸彈。
而最大航速,達到了751公里每小時。
造成資料如此變態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這款飛機被製造得非常大,體積是美國二戰時期的b29轟炸機的將近三倍。
同時在發動機方面,採取活塞式發動機與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混合的設計模式。整架飛機一共擁有十臺發動機,其中六臺是老式的活塞式發動機,還有四臺則是噴氣式發動機。
而在造價上,也貴的嚇人,第一架天罰a3轟炸機的造價達到了500萬元,當然這是最開始的造價。後面只要形成了生產線,改用生產線進行生產,造價將會大幅度下降,預計到時候一架天罰a3戰略轟炸機的造價將降低到200萬元,給政fu開出的採購價則是300萬元一架。
這樣的造價,實際上對於中華民國來說還是可以承擔得起的,錢的背後實際上就是勞動力。
要用多少個勞動力,以及多少時間才能造出一架這樣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