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
中華民國有六億人口,殖民地還有五億人口。
所以這樣的大飛機,對於中華民國來說,大規模製造並不存在什麼缺錢的問題。財團本身就是印票子的。加上財團已經將市場大幅度的壟斷,各種商品銷售,以及政fu稅收等渠道,花出去的票子又能收回來。
經濟大蕭條過後,中華民國真正的邁入了大規模的財團壟斷時期。
首先是鐵路的國有化,讓民資在這一時期的生存更加艱難。民資所製造的商品,要想爭奪市場,首先在品牌上和財團是拼不太過的。因為財團掌控著輿論媒體,那些名牌無非就是建立在可靠的品質,以及大力的宣傳上。
品牌上沒有優勢的民資,只能拼價格了。
價格更實惠,就能賣得動。
但是鐵路國有化之後,就不是這樣了。國有化後得鐵路,財團在商品運輸上有優惠政策,運費成本更低,而且優先運輸。而民資則要支付更高的運費。
加上財團壟斷的各種東西的售價開始拉昇,讓民資的商品製造上已經沒辦法和財團競爭了。
多數都已經破產,被財團吞併,少數半死不活的吊著。
而在銷售業上,財團的大百貨以及基本上壟斷了大部分的銷售市場。而且有部分的百貨商場,已經開始改造成超市的模式進行經營。
小商店已經全部關門,剩下的都是中大型的商店、商場。這些商店和商場,大部分又是財團旗下的產業。
金融業方面,此時的金融投資陷入冰點。沒有什麼好的投資專案,這個時候又不是吹泡沫的時候。
所以這個一時期,沒有太亮眼的投資領域,民資沒辦法再像之前的繁榮時期那樣,到處都是隨便投資就能賺錢的時候。
不過財團畢竟不可能壟斷所有領域和環節,很多利潤不高的製造業環節,都是分包給民資去做。只是那些民資老闆,收入絕對不能高於普通工人的十倍,一旦超過就要給工人增發福利。
此時的財團,掌控著原材料供應、運輸、能源等等領域,想要壟斷一個行業太簡單了,幾乎是財團想要壟斷的行業,此時基本都處於財團的壟斷之下。最肥美的市場,已經被財團佔據。然後又分成好幾個公司,互相進行良性競爭。業績好的,管理人員就能得到獎勵,業績不好則沒有獎勵,還有可能下崗。
因此在這種壟斷模式下,並不會產生臃腫的粗暴型壟斷,反而非常靈活。
抑制了投機,加強了壟斷,這也讓整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拉大的速度被放緩了。而中產階級依舊有很多,但是那些中產階級更多是靠自己的努力學到了技術和知識,靠真才實學才獲得的高收入,普通老百姓也能心服口服。
而那些空啊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致富,則是造成貧富分化的主力軍。
財團將那些能賺到很多錢的行業都壟斷了起來,相當於這個錢,不會被個人拿去揮霍。畢竟財團這樣的龐然大物,股東就那麼幾個,就算是揮金如土,又能花掉幾個錢?而且就算是花出去了,很多也都是水份的東西,真正服務於他們的勞動力實際上很少。
而大部分的錢,都是用來繼續發展。
這樣的制度下,能夠實現相對的公平。自然這還不是絕對的公平,只能說是在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的水平上做到最大的公平程度了。
一個公平的社會,才能讓人信服。
所以壟斷是必須的,至於中華民國的《反壟斷法》,實際上是用來針對民資的。因為財團壟斷一個行業,都會成立或收購好幾個公司,從而形成壟斷。而一個新興的行業,如果財團還沒有進入,而其中又崛起一個民資霸主。這個時候《反壟斷法》對財團來說就派上用場了。
而對於財團看不上的行業,《反壟斷法》則能消除壟斷,避免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絕對是一舉多得。
此時的中華民國,老百姓根本不需要想太多的東西。
只要肯工作都有工作給他們做,而且收入絕對不會差,都是平均水平的工資規模。工人的工資差距不會大到哪裡去。而且工資,足夠他們過上不錯的生活。
如果想要過個更好的生活,那麼認真努力的學習知識,當上公職人員、醫生、教師等職業,也能確保成為較高收入的群體。
成為高階技工,或者製造業方面的人才,當上工程師什麼的,那麼中產階級是穩妥的跑不了了。
如果還想要更高的收入,那麼去當商人。
但並非是誰都有成為商人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