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地主,他們在山地丘陵中擁有大片土地,使用著一些小型農機在土地上種植著大片的經濟作物。
而在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原之上,則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和玉米地,平原之上的農村基本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農耕方式,竟全是大型農機。
楊度甚至看到在一望無際的麥田上空,經常有木構飛機飛過,向下噴灑化肥和農藥。而平原上的的灌溉方式更是先進的噴灌系統,當閥門開啟後,潔白的水花迎著陽光撒向半空,這個場景美極了。
而原先平原上的農戶,不是把土地入股了農墾公司,就是進城鎮當工人去了。
在關中平原上,隨處可見大型農機和貨車的身影,鐵路在這裡也鋪設得非常完善,交通被建設四通八達。
看到這些場景的楊度,經常站在原地失神良久。
他開始意識到,時代已經真的變化了。也許傳統的帝王之術的核心確實有用,但是在這個時代,其方式卻是需要變通的。
他一直在反省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而來到西北後,他隱約已經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
在西北大地上,楊度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社會氛圍。
在這裡,百姓勤於生產,十分忙碌。且生活富足,很多家庭都擁有小汽車。在百姓們眼中看到的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靈動和熱情。
西北的百姓極為信任政fu,地方政fu極為重視政fu信譽,且有公正的法制體系和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就算是孤寡殘疾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
政fu在擁有良好公信力的結果就是,西北的百姓對於政fu的號召極為響應和配合,只要政fu定下了什麼,基本再無爭議。
“這豈不就是‘天下歸一’的區域性表現嗎?”楊度心中倍有感觸,他極力建議袁世凱稱帝,目的不就是天下歸一,只有歸一才不會亂,國家自然強盛。
昔日諸侯信服於周王,天下即定,國家繁榮穩定。週末王室衰弱,諸侯互相攻伐,以致天下蹦亂。
昔日漢武雄霸,驅逐匈奴,不久威名遠播西域,漢末同樣是地方各自為政後導致天下紛亂,戰火連綿。
昔日唐太宗李世民掌控大權,力創貞觀之治,唐末藩鎮割據,以致盛唐分崩離析。
這個天下,只有出現一位強勢而有道德的君主,才能走向富強安定,才能使百姓免收戰火離散之苦。
袁世凱出身於儒學之家,能納言聽勸,也有足夠的國家抱負,所以楊度決心以帝王之術輔佐袁世凱,成就一番大業。
只奈何歲月不留情,袁世凱太短命了。
而且袁世凱稱帝后,楊度卻發現袁氏王朝即便不被段祺瑞推翻,帝制的初衷也已流產,因為北洋軍事集團並未因為帝制取得霸主地位,相反卻讓西北軍事集團控制了更大的權力。
此前楊度對於西北的崛起,並不是很在意。
雖說西北清末之時兩次打得滿清簽訂城下之盟,但是西北空有強大武力,卻猶豫不決,辛亥年群雄並起不知兼併天下,大有守戶之犬的樣式。
而接下來的壬子年中俄大戰,西北盡起雄兵三百萬,與俄國大戰一場,甚至攻入俄國西伯利亞,此戰舉國震撼。也讓已投身於袁世凱的楊度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眼光出了問題。不過當時楊度卻也在想,若是有如此強大之實力,何不雷霆掃滅各省軍閥,屆時天下一統,中國何愁不強?
接著甲寅中日大戰,西北更是以雷霆之勢擊敗日本陸軍,華東艦隊更是一舉殲滅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雪甲午之恥。
當時楊度已開始意識到,西北並非是不想統一中國,只是西北以民族利益為核心,不願意使中國陷入大幅度的動盪。
只是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楊度也不能捨其而去。
而去年西北接連兼併雲南、貴州,接著閻錫山投靠西北,山西也被西北兼併,楊度開始意識到,西北已經開始著手統一中國了。
開啟地圖就會發現,此時的西北,已經兼併了中國大部分版圖。並以西北為核心,進一步控制了中央,以使中國進入一種初級統一階段。而且透過兩次對外戰爭,使********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自袁克定被段祺瑞趕出了北京,楊度也是無官一身輕,他反省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到西北遊歷。
來到西北,所見所聞,才發現西北的景象,正是他所追求的‘天下歸一’後的盛況,這不就是最本質的追求嗎?
這種追求,在少年時只存在於夢中。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