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竇太后的庇護,竇嬰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圍的人也漸漸與之疏遠,只有灌夫將軍一人不離不棄,成為竇嬰的生死之交。可是灌夫的忠貞給竇嬰帶來的只是暫時的安慰,卻為竇嬰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筆。這一切都是由於竇嬰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記》說竇嬰這個人的性格是“任俠,自喜”,《漢書》說他的性格是“俠,喜士”。什麼意思呢?“任俠”就是以俠義自任,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擔當就是行俠仗義,這叫“任俠”;“自喜”就是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喜士”就是喜歡結交江湖上的人。這是竇嬰的性格特點。
竇嬰與外戚(3)
正因為有這樣的個性,所以竇嬰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竇嬰和灌夫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他們是什麼時候成為好朋友的?是在竇嬰失勢之後。因為竇太后去世,竇家的勢力就下落了,竇嬰自己也被罷了官,門庭冷落車馬稀,手下的門客都慢慢離開了他。這個時候灌夫來了,灌夫也是做過官的人,這個時候也是被罷官了,兩個下了臺的官員同病相憐,而且惺惺相惜,結為生死之交。所以灌夫被捕入獄以後,《史記》上的說法是“魏其銳身為救灌夫”——竇嬰要挺身而出救灌夫。竇夫人就勸竇嬰說,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誰?他得罪的可是當今太后啊,是當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嗎?竇嬰怎麼說呢?他說:“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個侯爵嗎?這個侯爵是我自己掙來的,我自己把它丟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能夠眼睜睜地看著灌夫死了,而我竇嬰一個人還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哥們兒義氣,江湖義氣。
話說回來,灌夫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灌夫是個什麼人呢?用現在的話說他是黑社會老大。灌夫也曾做過將軍,出生入死,在平叛吳楚之亂的時候身先士卒,身負重傷,九死一生;但是他也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門客曾經為非作歹。灌夫的財產非常之多,富甲一方。他是潁川人,和晁錯是老鄉,他在潁川的勢力非常大,每天家裡開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號人——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說得好聽是些俠客,說得不好聽是些流氓、土匪、地痞、惡霸。你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什麼英雄豪傑、江湖好漢,和流氓地痞、黑社會老大沒有什麼區別,基本上是混為一談的。這些人橫行鄉里,魚肉百姓,霸佔田畝,壟斷水利。所以當時他們家鄉有一首歌,這首歌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田出來告狀的時候還唱了,唱的是:“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河水難道總會是清的嗎?只要有一天我們潁川渾濁了,你們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見當時民眾對他們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集權皇帝,漢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
作為地方豪強的灌夫是當時朝廷打擊的物件,在惹怒了丞相田之後,竇嬰卻不識時務,以生命的代價去救助灌夫,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其實,驕奢的田是漢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竇嬰卻最先成為外戚鬥爭的犧牲品。狡猾的田在東宮廷辯中抓住了竇嬰的什麼軟肋而置他於死地呢?田又是如何讓漢武帝在頃刻之間改寫了歷史呢?
其實,漢武帝終其一生要做的是這樣一件事情:中央集權,而且是集權於皇帝。實際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這件事情。加強皇權,首先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在中央的權力當中又要加強皇帝的權力,所以漢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設內朝和外朝就是為了從宰相那裡奪權,這個情節在電視劇裡面是一筆帶過,就是任命衛青為大司馬作為內朝的領袖。什麼叫內朝?就是搞兩個政府:一個政府由宰相領導,叫外朝 ;一個政府由皇帝領導,叫內朝。他為什麼這樣做?就是要一步一步從宰相那裡把權力奪回來。宰相權力是相權,漢初規定相權和皇權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論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對重大的事情做一個批示,具體的國家事務是由宰相處理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坐而論道就是三個宰相在處理政務。這個職權漢武帝要把它奪回來,即奪相權為皇權。
另外一個集權措施是奪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武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個非政府的、非官方的豪強勢力存在,對於豪強勢力他是一定要打擊的。
竇嬰和田實際上分別是兩個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與皇帝的關係不能從私人關係去看,而要看他們所代表的兩個利益集團。當然就個人而言,應該說竇嬰更有人格魅力;而田呢,應該說是猥瑣小人,是一個貪官,貪得無厭——田做了宰相以後,基本上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