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5部分

音聽起來平靜緩和。

想做一個秦王也不容易,他現在有點兒相信,傳說中李世民某一天在發怒之後,就立刻去推倒魏徵的墓碑的傳聞了。性子再寬厚的人,被劉基這類“諍臣”指著鼻子罵一輩子,估計也恨不得將他掘墓鞭屍。

但朱重九很慶幸剛才自己沒有爆發,因為他突然發現,劉伯溫藏在衣袖下的手臂,其實一直在顫抖。也就是說,劉伯溫今天,是特地想激怒自己,特地做好了以死相爭的準備。不惜拼著一死,也要將自己,將身後的整個淮揚系拉入他所堅持的正途。

那個正途,的確看起來美好無比。只可惜,從朱大鵬的記憶裡,朱重九知道大明朝的最後淒涼結局。集中了朱元璋這個草根帝王,和李善長、朱升、劉基等一眾名臣制定的大明國策,祖宗成法,從一開始就執行得十分艱難。導致終明一朝,國君和群臣們都在不停地鬥爭。直到李自成入了北京,依舊還在傾軋不休。結果白白便宜了崛起於關外的女真人,讓華夏再度沉淪於黑暗當中。

“高郵之約,乃諸侯之間的盟約,並非我淮揚之典章制度!”劉伯溫好像早就料到了朱重九會拿高郵之約來搪塞自己,又拱了下手,沉著臉反駁。

“攻克高郵之後,大總管府也一刻不停地在整飭律法,因地制宜地下達各種政令。光是經朱某親筆拼閱後交付各路各府執行的律例政令,恐怕就不下兩百條。”朱重九看著他笑了笑,繼續補充。

能憋住第一口氣,就能憋住第二口。劉伯溫想做個以死相諫的忠臣,他朱重九卻不想做個傳說中的桀紂之君。

“此乃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應付辦法,非微臣所說,百年之典,千年之制!”劉伯溫翻了翻眼皮,毫不客氣地戳破了朱重九的糊弄言辭。

“那伯溫能否告訴朱某,世間可有千年之國,萬世之君?”朱重九被逼得退無可退,只得迎難而上。

“大周。。。。。”劉伯溫本能地就想拿周朝為例。但是他卻迅速發現這裡邊存在一個陷阱。東西二週加在一起也不過798年,前後兩漢則是405年。嚴格的說,都無法算得上是千年之國。當然不可能採用了千年不易的典章制度。

但劉伯溫今天想要朱重九接受的是,儒家之大道,而不是具體時間上的細節。因此眉頭微微一皺,就拿出了另外一套說辭。“周之後,得稱明君者,皆言克己復禮。漢以降,得問九鼎者,莫不先與民約法三章!今日主公欲驅逐韃虜,恢復華夏。卻不興周禮,不言漢法,只是一味地在錢財兩個字上做文章。即便他年逐鹿有成,當為華夏乎?抑或夷狄乎?”

“嗯——”朱重九氣得眼前又是一黑,好險沒從腰間把殺豬刀給抽出來。他自起兵之後,雖然關於個人的目標一直在變,但關於事業,卻始終定位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字上。誰料就是因為不肯完全採納儒家的思想,不肯給士大夫們人上人的地位,今天就被劉伯溫認為即便立國,也屬於夷狄。這讓他如何能夠忍受得了?!

然而,手指反覆開合的數次,他卻依舊把刀刃插回了鞘中。

朱大鵬的靈魂,始終在影響著他。雖然不能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道路,卻能告訴他,什麼樣的醜行,必將貽笑千年。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此為言論自由。

我們在討論民主自由,請你閉嘴,否則掛電線杆。這是王八蛋邏輯。

想到這兒,他忽然平息了怒氣,搖頭而笑:“好,好,伯溫問得好?何謂華夏,何謂夷狄?三代之治,堯可曾劃萬民以尊卑?舜可曾分百姓以良賤?倒是那外來蠻夷,恃強凌弱,掠男為奴,掠女為畜,禽獸之行不絕於史!”

趁著劉基說得一愣之時,朱重九將自己的聲音陡然抬高:“是以朱某以為,華夏之所以為華夏,乃因仁,乃因義,乃因好學,乃因包容。乃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乃因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乃因三人行,必有我師;乃因朝聞道,夕死可矣!非因殘虐,凡天下不如我者皆為奴隸。非因佞幸,利不在我,則義無所歸。非因守舊,聞鄰有善,自毀耳目。非因固執,凡他人先達之道,我必棄之!伯溫,你以為然否?”(注3)若論詭辯術之大成,莫過於二十一以世紀論壇上的“胡攪蠻纏”之法。看似旁徵博引,實為滿地打滾兒。而朱大鵬對此道也算頗有研究,再加上與祿雙兒成親之後,日日受學霸姐的薰陶,此刻用起典故,一時間竟如同信手拈來。

這番話,說得劉基半晌都沒法接茬。想找出個破綻來反駁幾句,卻發現處處好像都是破綻,處處好像又都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