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研究後認為,美國“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8月23日夜間,雷英夫將這一結論向周恩來彙報後,立即得到毛澤東召見。毛澤東詳細聽取彙報後指出:美軍在仁川登陸確實是個值得密切注意的大戰略問題,並立即決定採取三項措施:(1)檢查督促東北邊防軍各項戰備工作的情況,嚴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工作,保證隨時可以出動作戰。(2)將敵人可能在仁川登陸和朝鮮人民軍應該有應付最壞情況的準備,如部隊主動後撤或在仁川加強佈防等,告訴朝鮮和蘇聯方面,供他們參考。(3)總參謀部和外交部要隨時密切注視朝鮮戰場情況的變化。
8月2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有各總部和各軍兵種主要領導參加的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並作了《充分準備,出手即勝》的報告。周恩來通報了朝鮮戰局的複雜情況和可能面臨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困難局面,強調邊防軍要加緊訓練,務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待命出動。他還特別強調:“如果出國作戰的話,主要物件是美帝國主義,而不是李承晚偽軍”。同時,因粟裕在休養,周恩來說明了東北邊防軍暫歸高崗指揮,等正式開戰時再派出高一級的指揮員,他說:“將來部隊行動後,前線指揮要一個統帥去,蕭勁光、蕭華也是在部隊出動時再去。”蕭勁光、蕭華都是毛澤東特意安排給粟裕的副手,可見此時,中共中央與軍委依然在等待粟裕病情好轉。正如張震在《張震回憶錄》中所指出的:“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還要準備執行新任務。”
8月底到9月初,毛澤東開始進一步著手充實東北邊防軍的力量,考慮在已集中的邊防軍第一批部隊四個軍的基礎上,再增加八個軍。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於8月31日主持召開東北邊防軍建設計劃會議,決定東北邊防軍以11個軍(36個師)60萬人做三線配置:以第四野戰軍13兵團(含42軍)為第一線,第三野戰軍9兵團為第二線,第一野戰軍19兵團為第三線。並預定第一線部隊出動後,第二線部隊北上至第一線部隊原駐地,第三線部隊移至第二線部隊原駐地,邊繼續訓練,邊準備參戰。
第三野戰軍9兵團是粟裕麾下最精銳的主力,集中了第20、23、26、27軍四支勁旅,曾經分別在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諸經典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在朝鮮,9兵團取得了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成建制團的戰績。它此時作為邊防軍第二線部隊配備,顯然最早緣於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粟裕7月份的建議,同時也是為粟裕一旦上任後,能夠有一支自己熟悉的老部隊使用而做出的情理中的舉措。
三、高崗焦慮:建議指揮部隊的統帥早日來東北。毛澤東無奈,粟裕之外,又加林彪為司令員人選。
8月30日,面對朝鮮局勢呈進一步嚴峻的趨勢,代替粟裕負責暫時指揮邊防軍的高崗十分焦急。他雖然是東北軍區司令員,但實際並不懂軍事,更沒有指揮過大規模戰役的經歷。然而他深知,邊防軍統帥至今未到職,使各項準備工作很不充分,這必然影響即將到來的作戰。因此,他致電軍委和毛澤東:“建議指揮部隊的統帥與專門人才早日來東北,以便作充分準備。”
但直到此時,粟裕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不能不在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人選上做第二手準備,開始考慮讓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率軍出征的可能性。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其著作《第一次較量》中說:“軍委反覆考慮了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的人選,開始傾向於粟裕。因粟裕正在青島養病,後考慮讓林彪去。”後來,徐焰進一步指出:“毛澤東最初考慮由粟裕擔任志願軍的統帥,後來屬意林彪。”
然而林彪此時也有病在休養。自1950年上半年解放海南島以後,擔任中南軍區司令員的他基本上不管中南軍區的事情了,下半年還到了北京。毛澤東給林彪帶去了幾次口信,以徵詢的方式表明中央要求其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出國作戰的意圖。9月初,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政務參贊柴成文從朝鮮回國,寫了一個《彙報提綱》給周恩來,周恩來讓柴成文去向林彪彙報。柴成文猜測毛澤東那時可能是想讓林彪率兵出征的,所以周恩來才讓他去給林彪彙報。林彪則將自己每晚失眠,怕風、怕光、怕聲音,身體虛弱多病等情況上報毛澤東。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0)
毛澤東知道林彪有病也是實情,當時,美軍還沒有越過“三八”線,主帥到位的情況依局勢來看還可以再等幾個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