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對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何在辦教育中體現,這個問題,很難說我們已經真正弄明白。我們的教育急需消除大專院校與職教的等級差別,令人困惑的是,中高等職校近幾年還大量“升格”為“學院”,是職教繼續轉化向正規大專院校投降呢,還是正規大專院校在向培養生產實踐技能的方向靠攏呢?

我們的教育,需擺脫“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觀念的控制。不過這首先得從用人制度科學化、*化開始,這對教育起著導向作用。

淺嘗“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底蘊之深厚豐富,也許堪稱全世界獨一無二,不說各民族各地區民間小吃民間食譜難以數計;單就正宗的菜系、菜譜,菜餚品種也簡直是浩瀚的汪洋。傳統的,單就一個赫赫有名的滿漢全席,光是選單品種便足以令人咋舌;若是每道菜的做法、味道特色、歷史上因它發生過的軼事、傳說,著述成書,恐怕千萬字也難以窮盡。“食不嫌精,燴不厭細”據說是孔老夫子說的,該是中國飲食上升到文化層面最早的經典論述了。中國文學藝術歷來也不乏對吃文化的精心描寫,繪畫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文學有曹雪芹的《紅樓夢》;上世紀80年代初陸文夫寫了專門說吃的中篇小說《美食家》,後來又冒出許多關於“飲食文化”的專門著作,還創作出好幾部表現“飲食文化”的電視連續劇,最突出的是《神廚》,把做菜的廚子寫得神化,把一道道“名萊”也寫得神乎其神。我想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看了都會目瞪口呆。

中國“飲食文化”的“燦爛”,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其實,一是皇帝老子追求極度享受老想著吃珍饈美味,“啟發”下屬們去尋覓和“創造”;二是地方豪紳要討好官員,官員要討好上司、皇帝,主動發揮“智慧”竭盡全力覓廚師“創造”美食,到清朝登峰造極,皇帝一人用膳菜餚品種數量都用禮法作了規定,一頓達百樣之多,明確體現了等級和奢侈的本質。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的“燦爛”的部分,恰恰是封建糟粕,或許可說是朱門酒肉臭中孕育出來的。漫長的中國歷史中,熟悉名菜瞭解菜系菜譜的,一般也只有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中上層官僚和鉅富。有個固定的概念:“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可是,佔絕大多數的尋常百姓常常食不果腹,能不成“路有凍死骨”便是有幸,哪有心思和實力去研究美食?對那種“美食”可能瞭解可能享受嗎?即使創造些風味小吃,哪能在美食家們的眼裡排上號呢!也許,有些名菜是無名廚師的智慧產生的,就算也是勞動人民吧,可是菜一旦出名便成名廚,說不定就能當上御廚,弄個四品、五品的頂戴,也便成了統治階級的成員。總之,飲食文化最“燦爛”的部分,正是勞動人民深惡痛絕的。

其實,自古代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民中幾人知道“飲食文化”這名詞?到了這新時期,“左”的思想禁錮一開啟,解放思想缺少一個鑑別過程,連封建性糟粕和資本主義早期腐朽的思想文化,都得以大搖大擺重新佔領文化陣地,而且還得到了通行無阻的金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於是,突然間冒出一批“學者”,天才地發現和入地三丈挖出一批“文化”來,什麼酒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築文化……甚至還從有些項中再分出許多支脈來;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社群文化”……於是,社會上無論哪個階層口稱“文化”的越來越多。然而,有多少人認真想過文化兩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文化,是對人類生存行為生存方式的認識和總結,其中有*性精華,也有封建性糟粕,就需要鑑別和篩選。口頭上說的以上各種“文化”,只是形而下的文化形式,是口號,是不分辨其靈魂的空洞概念。自“五四”開始,有西方思想文化作比照,中國有人有了自覺審視傳統文化的意識,有了對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識。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積累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五四” 對其的審視鑑別才開了個頭,如今卻連文化先知們做的那點兒,也差不多都被文化“還鄉團”反攻倒算光了。

我在十年前批評一部當時特別走紅的長篇小說時說過:“往往滿口文化的人恰恰不懂文化。文化說得比任何時期多,形式搞得比任何時候熱鬧,文化意識恰恰比任何時候都淡薄,相反封建糟粕受弘揚,優秀的精華被冷落。譬如說飲食文化,越談得多,越弘揚,越造成酒宴菜譜的無節制升級,越走向極端貴族化極端奢侈,從思想角度看,助長吃喝風的蔓延,鼓勵*的肆虐;從形式上看,製造繁瑣,耗費時間、精力,降低工作效率;從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