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財角度看,大量浪費錢財物質,無限制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從營養角度看,違揹人體需求的合理營養配製,有害健康;從心理角度看,由於什麼名菜、宮廷菜、某皇帝稱讚過的特色菜等有根據甚至無根據的宣揚,使盲目迷信的心理更加嚴重,使民族向愚昧倒退……”可悲的是,有些掌權的,一邊不斷被發現有高血脂、脂肪肝,一邊還照樣天天離不開酒宴,追求吃高階吃珍奇,於是新酒店不斷冒出,越造越豪華。酒店為賺錢,不斷創造新的名菜特色菜,越來越多,據說至今每桌價格標準,“三五千元尋常事,上萬已經不稀奇”。其實如今真正高檔的宴會,傳統的名菜已經不多,大都是新創造的了,可還掛著傳統飲食文化的招牌,大概算是“發揚光大”了。幹部因為迷戀吃而惡病聚生的例子屢見不鮮。*年前,本地區有位鄉鎮領導嗜吃出了名,吃到胃生惡病,四十出頭年紀就去見了*,光醫藥費就花了一百多萬——那時,可是個嚇人的數目。後任感嘆說:他看病花去建一座小學的錢啊!……可是,迷戀“美食”的人並未引以為戒就此覺悟,還在頑固地重蹈覆轍,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捨命而吃,豈不可笑可悲?

如果我們也以朱門酒肉臭為榮、為樂,那就真的太可悲也太可怕了!

也許我愚鈍,不知飲食文化這“瑰寶”對當代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究竟有何作用,真盼有學者能幫我開竅!

。 想看書來

粗品端午文化

2005年端午節前後,媒體關於端午節話題空前多。

鳳凰網有文說,端午節已成為商家們的搶錢良機,卻忘了文化底蘊。不少食品商和星級酒店乘時推出了售價高昂的“魚翅粽”、“鮑魚粽”,令粽子這一傳統食品開始慢慢“變味”。還說,南京某中學發生了這樣的事:“初一年級某班的音樂課上,老師問同學:知道屈原的請舉手!全班三十個同學中只有三個人舉手。第一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第二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廚師,他發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學說:屈原是個醫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明顯地說明端午傳統文化內涵在失落。

中國許多文化人著急了。連韓國人也著急了,為搶救這個傳統文化“寶貴財富”,2004年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但沒有成功。《光明日報》報道:2005年6月11日,中韓兩國學者將在北京舉行研討會,希望聯合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樣的情態,我總感到有點可笑。

端午節文化內容,最主要的是為紀念屈原。屈原作為偉大的詩人,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使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離騷”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他作為政治家,主張“舉賢授能”,不分貴賤把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主張“循繩墨而不頗”,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他憂國憂民,以人民的疾苦為念……他的這些品質和態度,是歷代從政者應當具備的。他確實值得萬世敬仰和懷念。

按理說,屈原作為從政者的楷模,我們今天的公僕們還真該好好學他。只是當今近距離的革命先烈、英雄模範的事蹟和精神,各種媒體都一遍又一遍不遺餘力宣傳,許多公僕們究竟又認真學習了沒有呢?身體力行了有多少呢?學習屈原的這些精神和品質並且有效地繼承、發揚,靠一個端午節,又有多少效果?

歷來都認為屈原是愛國者,有“寧死不屈的精神”,主張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原本長期以來也認為是,如今卻開始有點懵懂,有點生疑了:其一,屈原悲憤投江,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前夕,封建諸侯分治形成的楚國滅亡是該還是不該?其二,歷代有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建立新政權,而秦滅楚國前,楚國君主昏庸、奸佞弄權、國弱民怨,這個統治是否還該維護?其三,屈原投江,對拯救楚國究竟有什麼作用呢?他這是否是為一種虛幻的信念葬送自己生命?是否是“不成功,便成仁”?是否是封建時代提倡的不在乎結果的殉道精神?即使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在當時是可貴的;社會發展到今天,現代文明提倡人本、人道、*,曾被長期頌揚的不能獲得任何現實效果的殉道精神,在今天是否還值得提倡?

再則,關於屈原投江自盡,《史記·屈原列傳》有記載,但確定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據七百五十年後的南梁《續齊諧記》和九百年後的《隋書·地理志》記載,其實也只能屬傳說。

歷來普通老百姓過端午,到底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