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生時還沒有正式封號,翌年方被冊封為“德嬪”。傳說,她並非康熙宮人,而是衛氏之妾,康熙偶見幸之,才有了雍正。

雖然雍正出生後即為貴妃佟佳氏領養,但他仍然彷彿自幼就籠罩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的陰影。這陰影使他的慾望反而比任何人都更加膨脹十倍;這陰影使他學會隱忍。

雍正習慣於冷眼旁觀與冷靜思考,動心忍性與斂氣自守。他提醒自己承認、也確實表現出絕無雄心大志,絕無力量參加爭位角逐,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孝順父親、友愛宗親之上。

父親康熙和所有的皇子均不把雍正當作對手,也就是均不把雍正當作敵人。雍正便在“天下第一閒人”的招牌下,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最有效的奪位準備工作。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康熙開始對雍正另眼相看,稱讚雍正“能體朕意”,“可謂誠孝”。常令雍正代替自己參與祭祀活動、處理政務和宮中事務。據載,雍正曾代表康熙參與大祭二十二次,為其他皇子所無。康熙晚年,經常臨幸雍正花園,由雍正陪同散心解悶,對雍正表現了不同尋常的情感。而且康熙尤其鍾愛雍正之子弘曆(後來的乾隆帝),稱其母為“有福之人”。

然而,雍正仍然難說有了機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雍正儘管多次被委以祭祀的大事,卻並未得到過康熙軍事上的重用。從這一點說,康熙似乎更中意於皇十四子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破格任命貝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用正黃旗纛,親王體制,稱大將軍王,率師西征。出師典禮極其隆重,康熙親諭青海厄魯特各部:“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txt小說上傳分享

無解的疑點(5)

皇八子允禩嗣位無望,允禩黨人全數轉而倒向皇十四子允禵。他們稱道允禵“才德雙全,我兄弟們內皆不如”,“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之皇太子一定是他。”於是與允禵緊密勾結,聯成一黨,極大地增強了允禵的力量。

當然,也並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康熙將十四子允禵視為皇八子允禩一黨,以允禵為“行同狗彘之阿哥”,將允禵委以高位重權調出京師,一為分散他們的力量,減少身邊威脅,一為麻痺允禩、允禵之黨,緩和爭位的緊張局勢。

康熙臨終,在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雍正被派往天壇齋所備行南郊大禩,允禵遠在西線,兩個人均不在康熙近側。

於是有各種流傳的說法,於是各種流傳的說法構成了——疑案。

在各種說法中,有一種說法得到了較多人的贊同,這就是康熙因鍾愛其孫即雍正之子乾隆,而傳位雍正。乾隆帝自己對此深以為然,晚年時多次說,小的時候,皇祖對他特殊眷愛,“已隱有託付之意”。朝鮮《李朝實錄》說得更明白,康熙去世後,朝鮮遠接使金遠迎接赴朝頒發訃告的清朝敕使時,從敕使“譯舌”(翻譯)口中得知: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劇,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按:乾隆即弘曆為雍正第四子。因雍正前二子早逝,故以乾隆為雍正第二子。)

無論雍正,還是允禵,都不是康熙心目中“堅固可託”的理想人選,直到臨終前,康熙還在他二人之中舉棋不定。或許彌留之際,愛孫弘曆的形象總是在康熙眼前盤旋,使他終於下了決心:有條件地傳位雍正。這個條件,便是以其子弘曆(乾隆)為皇太子。這一選擇,即對爭儲失敗的諸皇子也算有了公平的交代,表明了康熙既愛其孫,又愛其子的良苦用心。那麼,康熙這一重大決策為何不見於官書記載,當事人雍正及大學士馬齊為何也隻字未見透露呢?若從雍正的面子想,應該不難理解。

一位清史專家絕妙地評論:“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儲棋局可能將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薈萃了中國古代政治權術的精華。而其中最動人心絃、最富戲劇性的,竟是以一枚過河小卒的出現,了此殘局。”

棋是需要人來下的,小卒過河,是高手雍正經過處心積慮的計算、佈置、鋪墊,在關鍵時刻下出的決勝一手。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因諸子爭位、骨肉離間而整日心灰意冷、悲憤難當之際,雍正請老父臨幸他的圓明園,觀賞牡丹。在襲人的牡丹花香中,雍正為老父引見了已十一歲、至純至誠、雍容聰慧的弘曆。彷彿不經意間,弘曆在百餘皇孫中脫穎而出,被康熙帶回宮中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