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部分

職,要馬政好,怎麼可能呢!”

“依你之見,該怎麼處置才好?”

“可以雙管齊下,買養並舉。對現有的馬場,最好全面普查一次。適宜養馬的,要保留,加強管理。不適宜的,乾脆退牧還耕,招人耕種。不但省了錢,還可以創收,補貼買馬費用。這是大端,解決了,馬政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至於侵佔牧地,鯨吞公款等等,都是小事。只要派人徹查,不難解決。”

“說得好,咱們就這麼辦!”歐陽修由衷地贊成。

安石卻並不樂觀,仍然平靜地說:“問題雖簡單明瞭,要辦,卻不容易!”

有這瓢冷水,歐陽修也清醒了,問道:“你這些想法,該是在做群牧判官時就有了,也和他們說過?”

安石點點頭。

歐陽修雖有些掃興,但很快又充滿信心了,安慰安石道:“現在群牧司是我主政,朝廷也有措置的意思,未必不是個機會!且不要悲觀,咱們來試試。”

安石自然舉雙手贊成。臨了,歐陽修又問道:“你熟悉馬政,到時候少不了請你過來幫忙,你可要幫我一把喲!”

安石滿口答應:“只要大人下令,我立馬就到。”

說是這麼說,怎麼也沒想到歐陽修辦事會這麼利落,眼前就上馬動作了。好歹,安石在度支上班不久,需要交割的事不多,當時就辦了交接,去群牧司報到了。

吳中復、王陶都是言諫官,請他們來考察牧馬事宜,主要是起個監察作用。安石是度支判官,又做過群牧判官,自然要管一些實事。到群牧司不久,歐陽修就委託他去了一趟陝西,專門考察陝西一路的馬政。

陝西的馬政沒有專管,一向由轉運副使薛向代理。薛向字師正,因為祖上有功,蔭封為太廟齋郎。大宋仕途講究出身,大凡有些志向的,即使有父輩的蔭封,怎麼著也要考個進士,以後仕途才會順暢。像呂公著、司馬光都有蔭封,卻全都考了個正經出身,就是明證。薛向卻是個異數。他只腳踏實地去做官,從來沒想著要去考什麼出身。他的思想方法,本來就與人兩樣:別人重視的儒學聖教,他根本就不大在意;而所有讀書人不屑一顧的經濟之道,他卻奉若神明,且悉心講究,身體力行。因為這樣,他做的大體都是與經濟有關的官了。別人躲還躲不及呢,他卻樂此不疲。而他在這一方面,也確實真有見地,真有實績。

大宋遺事 第四十一回(2)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搞經濟的材料。人很清瘦,前額寬平,顴骨微突,雙眼靈動有神,隨時都能說話,光看外表,也與商家那些管賬的師爺沒有什麼兩樣。除了一般長處,他還有一種能耐是無與倫比的:凡上手的東西,他都能在轉眼之間將它化為數字,並在眨眼之後給出最後的答案。由齋官而做到一路轉運副使,靠的大體也就是這一身功夫。

有兩件事他做得最出彩。

前幾年解決茶引問題與解禁榷茶,其中就有師正一份功勞。河北“入中”糧草,一向行的都是三稅法。所謂三稅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商人將糧草運到邊界供應軍隊,朝廷給他們交引兌現鹽、茶及象牙、香料與其他雜物,作為交換。茶法大壞,就是被這三稅法濫開虛價等弄的。有個鹽鐵判官董沔別出心裁,要改三稅法為四稅法,就是:除用鹽、茶、象牙、香料、雜物等外,也給一部分現錢。師正正做榷貨務的監官,當時就上書阻止,說四稅不如三稅,四稅既費物,又費錢,公私都得不到好處,只要堵塞三稅的種種漏洞就行了。為了增強說服力,他還專門將歷來推行三稅及用現錢的利弊情況,編成年曆,上報朝廷。可當時朝野上下都說四稅法好,沒將他當回事。不久,朝廷現錢費了許多,交引的問題依然如故,“入中”的糧草也越來越少,這才知道還是他薛師正對。跟著他又算了一筆賬,除去邊境十一州本地的賦稅,需要的糧草等相當有限,建議停止“入中”,用實錢收買糧食,只將草、豆仍用茶葉等實物充抵。到底被朝廷採納了。朝廷根據他的建議,在大名府設了一個便糴司,派他做了河北提點刑獄使,兼管便糴司的糧食買賣。邊州糧食貴,他就從附近的澶州、魏州等地買了運到邊境上去。不僅有了軍糧,老百姓缺糧還可以平價出售,解決糧荒。到邊州糧食多了,軍糧有餘,他又坐地收購,作為儲存。一舉數得,既省了錢,不被商人從中盤剝,又實際解決了邊境的糧食問題。結果自然看好:升了官的董沔被降了職,他則一舉成名,從此仕途順暢。

另外一件漂亮事情,是在陝西做的,他任的是轉運副使、制置解鹽。大宋的鹽,也有海鹽與池鹽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