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叫末鹽,池鹽叫顆鹽。池鹽的主產地在解州的解縣與安邑兩縣,所以稱為解鹽。鹽為榷賣,什麼鹽在哪兒賣,都有專門的地域標界。不僅私自買賣犯法,就是官賣,越了界也同樣有罪。顆鹽與末鹽一樣,都是僱鹽戶生產的,由朝廷供給薪俸食粟。師正到任去鹽場一看,兩縣的成鹽堆得像一座座大山,當時就皺起了眉頭:“你們生產的鹽真多啊!”
“是,大人,歷年都有剩餘,可不就多了嘛!”管事的官員答道。
“嗯。你們知道現在究竟有多少存鹽嗎?”師正問。
“這得查賬,大人。”
“給你們三天,細算一下,看看有多少存貨?照現在的銷售水平,可以供用多長時間?”
三天以後,賬出來了:粗略碼算,現貨至少可以供用十年以上。
師正一笑:“存了這麼多貨,難道就沒人想到減產或停產什麼的?”
“沒有。誰敢啊?”管事的答。
“為什麼?”
“誰也沒朝這方面想。再說,朝廷明令生產的東西,誰敢多事?”
他說的是實話。大宋朝官員從來因循守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師正太清楚了。他嘆了一口氣:“商業生產,從來都是以銷定產。既是榷賣,就與經商大同小異,怎麼能不問銷售一味生產,勞民傷財?朝廷的錢,說到底,不還是老百姓的血汗嗎?”
管事的附和說:“大人說得對,是這麼個理兒。”
“我不知道就罷了,既已知道,總要做些事情改變這種局面。”
跟著他又瞭解到,解鹽過剩,除了生產過多,也還有西夏競爭的原因。西夏盛產一種青鹽,質量比解鹽好,賣的卻比解鹽